課間十分鐘,孩子們走不進操場,不能在走廊里停留,只能在廁所玩耍。連日來,小學生“廁所社交”現(xiàn)象引發(fā)熱議,如何破解現(xiàn)實難題成為普遍關切。

打球、捉迷藏、踢毽子、跳皮筋,五彩繽紛的課間活動曾是許多人難忘的校園記憶。但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活潑好動的孩子們開始被“課間圈養(yǎng)”,下樓撒歡成了奢望。有媒體報道,現(xiàn)在不少小學都在推行所謂“文明休息”,即課間十分鐘只準喝水、上廁所,“廁所社交”正是如此要求下的反映。

孩子為何被這般“圈養(yǎng)”?很大程度在于大人的“安全考量”。在不少家長看來,孩子磕了碰了是“天大的事”,必須讓老師、學校給說法。學校這邊也很是頭疼:小孩玩耍難免有個磕碰,全權負責哪里管得過來?在司法實踐中,學校在校園安全事故中往往會因“教育、管理不到位,安全隱患未排除和未能及時救助”被判承擔連帶責任。“怕孩子出事、怕家長‘鬧事’、怕給自己找事”,于是不少學校干脆將課間管起來。所謂“安靜課間”,其實是家校博弈、拉鋸的結果。

校園安全當然是大事,但謹小慎微因噎廢食,顯然背離了兒童成長的基本規(guī)律。課間要求孩子們“一靜再靜”,不僅會影響課堂效率,更會催生越來越多的“小眼鏡”“小胖墩”。此外,在看似“無用”的玩耍中,孩子們其實能學到很多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建立起孩子們之間的珍貴情誼。說到底,把學生們“圈養(yǎng)”起來,損失的絕不僅是短短的這十分鐘。

把課間十分鐘還給孩子,重要性不言而喻,關鍵是各方要相互理解、相向而行。校方要提升管理水平,加強安全教育力度。家長也應將室外活動的可控風險視為孩子成長的必修課,遇事冷靜理性。畢竟,在陽光下的歡聲笑語,總比躲在廁所里“諜戰(zhàn)課間”好得多吧?有關部門更要積極作為,規(guī)定矩、厘清權責,避免無休止的推諉扯皮。

歡聲笑語的課間,同樣是學校靚麗的風景。讓孩子們在課間十分鐘透透氣、舒舒心,不僅是豐富他們的校園生活,更會給他們更健康的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