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富起來最重要!”上個世紀80年代,時任山東壽光縣委書記的王伯祥帶領群眾集中力量辦了三件事:一是推進蔬菜產(chǎn)業(yè)化,二是開發(fā)壽北鹽堿灘,三是為工業(yè)翻身打基礎。正是這三件事,讓壽光人從此鼓起了口袋、挺起了腰板、走向了世界。“為人民服務,為人民服務好”,這位被群眾念念不忘的“百姓書記”在病危期間顫顫巍巍寫下的話語,正是他用一生踐行的信仰。

為政之道,以順民心為本,以厚民生為本。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干事創(chuàng)業(yè)一定要樹立正確政績觀,做到‘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強調(diào)“以造福人民為最大政績”。對共產(chǎn)黨人來說,人民是正確政績觀的核心,是干事創(chuàng)業(yè)的價值源頭。新時代十年,以“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的鮮明導向,推進全面深化改革;以“不讓一個人掉隊”的真摯情懷,歷史性解決絕對貧困問題;以“得罪千百人、不負十四億”的勇毅擔當,開展反腐敗斗爭;以“為了保護人民生命安全,我們什么都可以豁得出來”的堅定決心,抗擊世紀疫情……一切努力都是為了人民,一切奮斗旨在造福人民,黨和國家事業(yè)取得歷史性成就、發(fā)生歷史性變革,無不閃耀著一個光輝的起點——為了人民。

樹立和踐行正確政績觀,起決定性作用的是黨性。只有黨性堅強、摒棄私心雜念,才能保證政績觀不出偏差。我們黨是為人民謀幸福、給人民辦事的,除了人民利益之外沒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做得人心、暖人心、穩(wěn)人心的事,解決群眾最關心、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共產(chǎn)黨人的政績。這就要求廣大黨員干部始終以百姓心為心,以人民利益為重。在謀劃推進工作時,要順應群眾所思所想所憂所盼;在制定政策措施時,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在推動工作落實時,要努力讓群眾看到變化、得到實惠。共產(chǎn)黨人為的是大公、守的是大義、求的是大我。全心全力把老百姓的事一件一件辦好,才能做俯仰無愧的共產(chǎn)黨人,才能創(chuàng)造經(jīng)得起歷史檢驗的政績。

為老百姓辦了多少好事實事是共產(chǎn)黨人檢驗政績的重要標準。但什么是好事實事,要從群眾切身需要來考量,不能主觀臆斷,不能簡單化、片面化。當年,林縣縣委主要負責人到農(nóng)民家里調(diào)研,大家反映最強烈的問題就是缺水。在農(nóng)戶家,他想洗把臉,主人端來燴面碗大小的臉盆,只盛了半盆水,還不停“叮囑”:“您洗完臉千萬別把水潑了,俺還等著喂牲口哩!”“水在林縣是天大的事”,正是深深知曉群眾的需求,林縣縣委迎難而上,果斷作出修建紅旗渠的正確決策。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把調(diào)查研究作為基本功,自覺問計于民、問需于民,才能使想出來的點子、舉措、方案符合實際情況,才能真正把惠民生、暖民心、順民意的工作做到群眾心坎上。

金杯銀杯比不上群眾的口碑。業(yè)績好不好,要看群眾實際感受,由群眾來評判。焦裕祿“心里裝著全體人民、唯獨沒有他自己”,帶領干部群眾治理“三害”,蘭考人至今“看到泡桐樹,想起焦裕祿”;谷文昌懷揣“不把人民拯救出苦難,共產(chǎn)黨來干什么”的信仰,帶領東山干部群眾把人間荒島變成海上綠洲,“先祭谷公,后祭祖宗”成為東山百姓至今的傳統(tǒng)。腳踏實地工作,俯首為民辦事,才能在群眾心中樹起恒久的豐碑。廣大黨員干部要以此為標尺,堅持“做事”不“作秀”,“造福”不“造勢”,堅決摒棄為了個人功名搞華而不實、勞民傷財?shù)?ldquo;形象工程”“政績工程”,堅決防止因政績沖動而虛報浮夸搞“數(shù)字政績”“虛假政績”,把為人民造福的事情真正辦好辦實,追求人民群眾的好口碑、歷史沉淀之后的真正評價。

為人民利益而奮斗,是我們黨矢志不渝的崇高追求,也是新征程上的使命擔當。當前,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正在全黨深入開展,廣大黨員干部要以此為契機,牢固樹立和踐行正確政績觀,把為民造福作為最大政績,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囑,使一切決策和工作著眼于更好滿足人民需求、經(jīng)得起人民檢驗,不斷增進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質(zh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