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20期《求是》雜志刊發(fā)了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文章《堅持人民至上》,文章援引古語“與天下同利者,天下持之;擅天下之利者,天下謀之”,向全黨再次強調(diào)“我們黨沒有自己特殊的利益,黨在任何時候都把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

“與天下同利者,天下持之;擅天下之利者,天下謀之”,語出春秋時期管仲所著《管子》“版法解”,原文為:“凡人者莫不欲利而惡害。是故與天下同利者,天下持之;擅天下之利者,天下謀之。天下所謀,雖立必隳;天下所持,雖高不危。故曰:‘安高在乎同利。’”也就是說,任何人都是好利而避害的,凡是能夠與天下人同利者,人們就擁護支持他,而獨攬?zhí)煜吕嬲?,人們就會圖謀對付他。人們一起支持擁護的,地位雖然高也不會有任何危險,所以說要想安居高位,關鍵是能夠與民同利。

“與民同利”是管子民本思想的重要內(nèi)容,在他看來,“得人之道,莫如利之”,治國者只有遵循與民同利,才能獲得人們的支持和擁護。齊桓公之所以能夠成為春秋五霸之首,也正是采納了管子“以天下之利為利”的主張。繼管子之后,先秦諸子紛紛對這一思想進行了闡發(fā),如孔子提出了“與民同利共難”的觀點,他在與魯哀公談治國之道時就說:“天之災祥,地寶豐省,及民共饗其祿,共任其災,此國家之所以和也。”其大意為國君必須與民眾共享富祿,共當災禍,才是國家致太平的原因。成書于戰(zhàn)國時期的《六韜》則將“利”與“天下得失”聯(lián)系起來,謂“同天下之利者,則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則失天下”。到孟子時更進一步明確表達出了不與民“爭利”才是治國之道的根本,而由此引發(fā)的“義利之辨”,也成為后世思想家們競相討論的話題。

為了生存和發(fā)展,每個人都在不停地努力和奮斗,所以“義利之辨”的出現(xiàn)也就不足為奇,無論是“以義制利”,還是“尚利貴義”,其核心都是強調(diào)要以天下之利為利,而不能僅僅貪圖一己私利,因為只有“利民”才是國家真正的“大利”,“利不在官則在民,民得其利則財源通,而有益于官,官專其利則利源塞,而必損于民”。也就是說,“利民”是國家善治的根基,治國者只有把握好“民之利”,并遵循與民同利,才能實現(xiàn)國泰民安,縱然有時可能出現(xiàn)艱難困苦,但也可實現(xiàn)“天祿永終”。

在封建社會,歷代王朝實際上都是在“與民爭利”乃至“奪民之利”,“昔人謂古者藏富于民,自漢以后,財已不在民矣”。所以幾千年來雖王朝屢更,但由于封建統(tǒng)治性質(zhì)沒有改變,其對老百姓的暴斂侵掠不會停止,以致“峻責租調(diào)”“鞭撻取足”“倒行倍取”記載不絕于書。安撫天下百姓蒼生,固然反映了傳統(tǒng)儒家政治倫理的民本旨向,但這種政治理想實現(xiàn)的現(xiàn)實基礎是封建統(tǒng)治者“施仁政”,其思想出發(fā)點仍是為了維護封建統(tǒng)治的長治久安。

中華民族一貫崇尚“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精神價值與淑世情懷,其以兼濟天下為目標追求,倡導的是一種大義大利,但真正把這一情懷落在實處,則始于百年前中國共產(chǎn)黨的成立。中國共產(chǎn)黨一經(jīng)誕生,就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確立為自己的初心使命?!吨袊伯a(chǎn)黨章程》明確規(guī)定:“黨除了工人階級和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沒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堅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是共產(chǎn)黨人處理利益問題的根本原則。這一根本原則在立黨之初就融入了共產(chǎn)黨人的理想信念中,我們黨任何時候都是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終堅守人民立場,真正做到了“與天下同利”。

小到一人、大到一國,只有學會與他人共利共生,才能行穩(wěn)致遠??陀^地說,與民同利是個動態(tài)過程,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所以持續(xù)實現(xiàn)好、維護好、發(fā)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成為我們永遠不變的前行航向,這也是我們黨能夠始終得到人民信賴和擁護的根本原因,是我們這個百年大黨能夠帶領億萬人民不斷創(chuàng)造新奇跡的成功密碼。

(作者:王偉凱,系天津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秘書長、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