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喜鵲圍攏在一只大鵟附近“招朋引伴”;東方大葦鶯把巢建在蘆葦里,小蝗鶯與矛斑蝗鶯隱秘在側;潮白河畔,原本蟄伏的虎斑頸槽蛇,正享受冬天里的“日光浴”,保證身體最基本的溫度儲存……在城市副中心,一場場別開生面的“野生動物聚會”正在悄悄進行。

空中:鳥類天堂

“隨手一拍都是大片兒!”周末到潮白河畔放松的市民李先生被園中有鳥、林中有水、林水相依的濕地森林景觀深深吸引。近年來,大運河森林公園、城市綠心森林公園、張家灣公園、馬駒橋濕地等一大批綠色空間,成為了鳥兒的天堂。在候鳥遷徙季,北運河、潮白河、涼水河、蕭太后河、鳳港河,更是成為了供鳥類覓食、補充體力的“驛站”。

白鷺

每年9月初至10月底,候鳥們開始大批集結準備南下過冬,此時正是在副中心觀賞候鳥遷徙的最佳時節(jié)。涼水河畔,上千只白鷺結伴成群飛臨這里,它們時而翩然飛起,時而水中嬉戲,體形纖瘦,姿態(tài)柔美,仿佛水面上的舞者,白鷺、淺灘、藕塘勾勒出一幅和諧美景。

白鷺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它們喜歡棲居在稻田、河岸、沙灘、泥灘及沿海小溪流中,被稱為“大氣和水質狀況的監(jiān)測鳥”,享有“環(huán)保鳥”的美譽。從偶爾發(fā)現的一兩只,到如今種群上千只,這群“貴客”可不是過路候鳥,而是長期在此落戶的副中心“老住戶”。城市副中心愛鳥會副會長馬德成告訴記者,這些年,副中心的珍稀鳥類多了不少。“比如震旦鴉雀,以前在副中心很難見到,這兩年在蕭太后河的蘆葦里面,我們就發(fā)現震旦鴉雀在繁殖、育雛。青頭潛鴨、斑背潛鴨也都是珍稀候鳥,遷徙過程中,它們都會在大運河森林公園的湖心島上休息幾天,再繼續(xù)遷徙。”

雖然寒冬蕭瑟,但在副中心千年守望林里,卻蘊藏著新的生機。秋天結果的金銀木、海棠、平枝栒子、天目瓊花等植物,還有不少紅彤彤的果實掛在枝頭,不少雀鳥嘰嘰喳喳跳躍在枝頭,啄食果實,這里已成為眾多野生鳥類的棲息地。“這些果子都是鳥兒愛吃的美食,再加上旁邊就是鏡河,飲水特別方便,林子里的隱蔽場所也很多。有吃有喝有住,小動物們愿意來并不稀奇。”市園林綠化局有關負責人說,這兩年冬季,他們在巡查千年守望林冬季養(yǎng)護情況時,連續(xù)多次看到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長耳鸮在油松林里出沒。除了長耳鸮,相關專業(yè)部門在千年守望林周邊還觀測到紅隼、白鷺、戴勝、柳鶯、野鴨、黃脊翎、白腰朱頂雀等34種野生鳥類。

副中心最出名的“鳥明星”要算大鴇了,2022年11月,臺湖鎮(zhèn)水南村一片收割后的玉米地里,兩只年初離開副中心北飛的大鴇再次歸來越冬,這已是大鴇在副中心過冬的第七年了。大鴇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確定其為世界易危物種。據統(tǒng)計,大鴇在世界上的數量只有數千只,被觀測到的幾率非常小。城市副中心愛鳥會會長羿健介紹,在這片農田里,愛鳥志愿者們先后記錄到獵隼、黑翅鳶、白尾鷂等多種國家一、二級保護動物覓食棲息。

城市副中心愛鳥會發(fā)布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年底,城市副中心記錄到的野生鳥類已達359種。

水下:豐富多彩

被譽為“北方水城”的城市副中心匯聚著19條河流,水生生物多樣性極為豐富。

黑水鴨

去年年初開始,野生動物觀測者在蕭太后河、涼水河等流域多次發(fā)現了金線側褶蛙,而這種生物此前一度被認為已經絕跡。金線側褶蛙是兩棲動物中最能代表北京的物種,也被俗稱為金線蛙。1880年,法國自然學者Fernand Lataste根據采自北京的標本發(fā)表并命名了這個物種。

在城市副中心北運河五河交匯處,通惠河與北運河、溫榆河、小中河、運潮減河,共同匯聚成一片750畝的寬闊水面,這塊水域水面之上,黃菖蒲、水蔥、千屈菜、鳶尾等挺水植物在微風吹拂下搖曳生姿;水面之下,苦草、菹草、金魚藻、輪葉黑藻等沉水植物與魚蝦河蚌相伴;河床底部,卵蘿卜螺、環(huán)棱螺、中國圓田螺、紋沼螺等底棲生物成為水底清道夫,改善水生態(tài)環(huán)境。

如今,北運河水質全年平均達到地表Ⅳ類水標準。生物多樣性逐步恢復,水生植物已多達26種,魚、蝦以及貝類等水生動物60余種。

就在前不久,在鏡河水域首次發(fā)現國家二級瀕危珍稀植物——四角刻葉菱。“目前發(fā)現的四角刻葉菱長勢較好、藤蔓茂盛,沒有人為破壞的痕跡,且存在向外生長趨勢。”北運河管理處工作人員介紹,四角刻葉菱資源十分稀少,此次在鏡河水域發(fā)現,標志著鏡河水域水生態(tài)環(huán)境持續(xù)向好。

根據《水生態(tài)健康評價技術規(guī)范》,鏡河水生態(tài)健康綜合評價由2018年的亞健康水平提升至2021年的健康水平。鏡河水質持續(xù)改善,生態(tài)多樣性顯著增加。鏡河水域已發(fā)現睡蓮、菖蒲、狐尾藻等近20種水生植物;中華新米蝦、紋沼螺、銅銹環(huán)棱螺、聯紋小葉春蜓等底棲動物13種;斑嘴鴨、棕背伯勞、黑水雞、白鷺等鳥類15種,其中包含小天鵝、紅隼等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鰱、鳙、子陵吻蝦虎魚、黃黝魚、鯽魚等魚類16種。

陸上:安居樂業(yè)

在潞城林場,占地面積100畝的保育小區(qū)野趣橫生。山斑鳩出沒覓食,伸直了脖子十分警惕,野兔蹦蹦跳跳在草叢中撲出翩翩飛蝶……這些有趣的畫面,都被“森林之眼”紅外線攝影機收錄下來。保育小區(qū)是系統(tǒng)性逐步恢復野生動植物棲息地環(huán)境,促進區(qū)域生物多樣性恢復和維持的方法之一。像這樣的保育小區(qū)在城市副中心共有27個。其中,潞城鎮(zhèn)、于家務鄉(xiāng)、西集鎮(zhèn)三處保育小區(qū)還入選了去年全市“十佳”。

位于西集鎮(zhèn)東部的市級生態(tài)林養(yǎng)護示范區(qū)里,“昆蟲旅館”成了這里的“網紅設施”,遠遠看去像是一座座造型各異的小木箱,走近細瞧,會發(fā)現箱體里擺滿了大大小小的空心木筒,還撒有木屑,喜鵲、松鼠、甲蟲們不僅可以“拎包入住”,還能越冬、躲避自然災害,甚至繁育、棲息。

“在一個良性的生態(tài)系統(tǒng)里,天上飛的、地上跑的、草叢里爬的,甚至土壤中的微生物,都是重要組成部分,也都會發(fā)揮各自的作用。這些本杰士堆、昆蟲旅館等,為鳥類和小動物們提供了良好的棲息、繁殖和覓食場所,這不僅讓生態(tài)系統(tǒng)更加完整,也提升了區(qū)域生物的多樣性。”西集鎮(zhèn)林場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以前在林地里很少能見到小動物,如今能經常碰到,已吸引野兔、蛇、野雞、刺猬等十余種野生動物在此“安家”。

城市綠心森林公園的生態(tài)保育核以疏林草地為主,限制對游人開放,不設路燈,給動植物生長留出彈性,為飛禽走獸提供最原始的自然生存環(huán)境。“動物在其中休息、繁育,時間長了形成延續(xù)性,可能一代一代都會過來。”北京生物多樣性保護研究中心生態(tài)研究室主任鐘震宇說,2021年年底,他們組成城市副中心生物多樣性調查小組,以大運河通州段、城市綠心森林公園等地為重點進行調查、觀測和評估,旨在搞清楚各種生物在通州的分布規(guī)律,對其現狀和受威脅狀況進行評估。

據鐘震宇介紹,此次調查以鳥為“先鋒”,一是由于鳥類更容易監(jiān)測,同時,它們也是生態(tài)指示性物種。未來,植物、昆蟲、兩棲爬行動物和哺乳動物也將作為監(jiān)測的對象。調研報告顯示,2022年小組共組織實施調查9次,同比2021年,增加了野外動物監(jiān)聽及紅外相機監(jiān)測等手段。在鳥類方面,2022年共調查到鳥類102種,分布于14目、34科、63屬。其中國家一級保護動物1種,為黃胸鹀。國家二級保護動物13種,分別為大天鵝、鴛鴦、鳳頭蜂鷹、黑翅鳶、雀鷹、白腹鷂、普通鵟、長耳鸮、短耳鸮、紅隼、云雀、紅脅繡眼鳥、紅喉歌鴝。同比2021年調查種類增加32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增加1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增加5種。

秋沙鴨

在2022年調查中,小組還記錄到維管束植物71科172屬225種,其中城市綠心森林公園植物種類較多,但是以栽培植物為主,栽培植物164種,占到植物種數的72.89%左右,體現了該區(qū)域人造生境的重要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