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陽區(qū)八里莊街道有三個居民小區(qū),大門都沖著同一條道路——十里堡南里西路。路側(cè)的狹長“寶地”,究竟該開辟成停車位,還是留給步行騎行者?這個問題居民已討論了數(shù)月。最近,答案隨著道路改造完工而揭曉。

今年10月中旬,十里堡南里西路啟動升級改造。

居民的矛盾,源于小區(qū)門前擁堵的交通狀況。

十里堡南里西路宛如大都市肌體中的毛細血管。它北連朝陽路、南通力源里北街,是交通微循環(huán)的重要支脈。“你跟著我走一圈兒,就知道這里為什么堵了。”居民張殿華一邊說,一邊帶記者沿街轉(zhuǎn)轉(zhuǎn)。眼前的小路熙來攘往,好不熱鬧,北邊小門臉一家挨著一家,道路被擠得不足10米,南行百余米,寬度豁然增加。路幅寬窄不均,是早晚高峰梗阻的重要原因。

道路設計本就先天不足,居民區(qū)扎堆兒又加劇了擁堵。十里堡南里西路被三個小區(qū)夾在中間,都會華庭小區(qū)西門、東恒時代三期西門和二期東門,都正沖小路,幾千戶居民要上班、買菜、逛公園,都得打這兒過。“不堵才是怪事!”張殿華感嘆。

路側(cè)狹長的邊角地,成了大家都想爭奪的“黃金寶地”:車主希望能長期、合法停車;打車的人希望網(wǎng)約車能在這里掉頭、停駐;步行和騎行的人則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唯恐車輛沖撞。

各種小矛盾因此頻頻爆發(fā)。就拿數(shù)月前的一個早晨來說,一位老爺子拄著拐杖,蹣跚著走出小區(qū),差點兒被一輛掉頭的網(wǎng)約車蹭上,火一下子上來了:“外來的黑車以后都不能擱這兒停,1分鐘也不成!”司機也不服氣:“您以為我愿意接這單吶!堵車的工夫,我都能跑兩單了!”幾位居民圍攏而來,各有各的看法,最后不歡而散。

家門口的小事,是居民心頭的大事。“政府部門和交通專家的建議很重要,大家的聲音也同樣重要。”城市華庭社區(qū)黨委書記蘇紅把居民代表請到一塊兒,開宗明義:“各位有哪些需求、哪些不滿,咱都別憋著,敞開了說,看看能不能找到破解難題的法子。”

在居民蘇東萍的印象里,那是一場從劍拔弩張到心平氣和的會議。

——“總有人在路邊亂停車,把自行車道擠沒了。”“亂停車也是無奈。小區(qū)車庫早滿了,花錢也買不到車位。”

——“黑車橫沖直撞,老人孩子都危險。”“網(wǎng)約車不是黑車。路這么窄,掉頭有困難也是事實。”

……

漸漸的,吐槽的越來越少,心平氣和談需求的越來越多。不論年輕年老,也不論有車沒車,大家打開心門,握手言和,建立起信任和理解。

居委會還打印了問卷,擱在每個小區(qū)的崗亭門口,進出的居民可以隨手取放。居民活動、黨支部會議等各種場合,也會廣泛征求大伙兒的意見,一項項全列出來,作為改造的依據(jù)。

最終方案中,小區(qū)門口這塊“寶地”盡可能滿足各方需求,在設計上極其精細。最大的改變是南側(cè)較寬的路段劃出了路側(cè)停車位,這樣一來,既方便了車主,又使行車道寬度一致,避免了變道引發(fā)擁堵。路邊加裝護欄辟出步行、騎行道,給快遞車劃出分揀區(qū);曾經(jīng)惱人的網(wǎng)約車擁有了臨時停車位和掉頭區(qū),加裝高位攝像頭,超時停車將受罰。小區(qū)門口的樹池邊新劃了不少共享單車停車位,方便年輕人騎車去地鐵站。

道路改造方案公布在告示欄,請街坊鄰居們都來評一評。大多數(shù)人點頭贊同,可仍有車主擔憂,路側(cè)車位不能滿足需求。

“三個小區(qū)都建成十余年了,車位緊張是現(xiàn)實情況。”八里莊街道辦相關負責人說,比如車位最緊缺的東恒時代三期,900多戶居民只有322個車位。街道聯(lián)絡轄區(qū)單位,如萊錦文創(chuàng)園等,可以給居民提供錯時停車服務。

困擾居民多年的煩心事,如今得到圓滿解決。(北京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