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故事的主角也許并不只是“中國好鄰居”張旭,還有他這些正直、善良、充滿了正義感和愛心的客戶、同事和朋友,是每一位讓德有所得、好有好報蔚然成風的北京市民。

張旭從沒想過自己會出名。出生在東北小鎮(zhèn)、今年35歲的他,4年前離開家鄉(xiāng)帶著作品來到北京求職,應聘進了一家設計公司,成為了一名“新北京人”。

去年4月,在得知自己成為了新冠病毒感染者的密接后,他第一時間主動報備,并在車內自我隔離超過11個小時,阻斷了新冠病毒的傳播蔓延,其所住的萬人小區(qū)避免了臨時封控。由于他一系列“教科書”式的自我隔離措施保護了鄰里,社區(qū)居民和廣大網友盛贊張旭是“中國好鄰居”。

2022年末,張旭被評選為“北京榜樣”年榜人物。這讓張旭十分感慨:在北京,任何一個為城市付出過、奉獻過的人,無論來自哪里,北京都會給予他熱情的擁抱與肯定。

盡管已經過去了一年,但去年春天病愈回到小區(qū)的那個時刻,在張旭的記憶中始終恍如昨日。那天,他享受到了明星走紅毯一般的待遇。小區(qū)里的人們?yōu)樗饤l幅,送上鮮花,鼓掌、吶喊……一位小學老師將班里孩子為他畫的漫畫展示出來,一名居民親手交給他一幅自己花費80多個小時制作的絲綾堆繡。

這些是張旭親眼看到的,而在他離開的26天里,小區(qū)里發(fā)生了一些他不知道的小小變化。一些孩子將他的故事寫進作文里,也要做一個“好鄰居”;還有居民主動當“好鄰居”,幫小區(qū)里迷路老人找到家。一名7歲的小朋友對他說:“我長大也要成為‘中國好鄰居’”。

01

成為北京榜樣后:

顧客點名找他設計

“有人情味,生意才能長遠”

這些“雙向奔赴”的善意不僅僅停留在“歸來”的那一天。病愈回到公司,很多市民慕名而來,放心地將自己的房子交給他來設計裝修方案。同為“年度北京榜樣”的叢君敬和他已經成為朋友,并戲稱他們的關系不一般:“那可是一起上過‘公交站牌’的關系!”叢君敬滿心歡喜地帶著他看自己新買的房子:“多少錢都可以,不還價,就是看上你這個人了。”

張旭工作的店里有19個設計師。今年一季度張旭的單量排在店里第三。店經理徐鑫說張旭是自己店里的“金招牌”:“很多顧客就是奔著他來的,就點名要找他。還有一些人一開始來沒認出他,回去上網看到他的事跡后就來簽單交定金了。” 他的同事嚴霞說:“一般客人跟他交談半小時就能拿下訂單,三月份一共有8個定制全屋的自然客流,張旭自己就談成了7個。”

張旭回想起自己剛來北京尋找機會的時候,沒有朋友,沒有訂單,過著出租房到公司兩點一線的生活。那時他總以為“作品”是唯一的出路,并沒有想到,其實“做人”才是。

2022年秋天,張旭自己注冊了一個室內設計的工作室,命名為“218號”,這個數字記錄著張旭一段不尋常的經歷,這個數字就是他當時作為新冠感染病例的編號,他也希望賦予這個數字一個不平凡的意義:愿它時時提醒自己要做個“像樣的人”,就像是開給自己心靈的“博物館”。

在給客戶裝修房子時,如果客戶不滿意,張旭寧愿自己花錢重新來過。他說:“不能只看這一單生意的賠賺,這是一個長期口碑和信任累積的過程,要看長遠,要有人情味,才是最長遠的方式。”在張旭的心里,以心換心就是有“人情味”;與人為善就是有“人情味”,而這一理念也延續(xù)到了他的生活中。

02

生活中他是朋友間的粘合劑:

看中的就是他這個人!

在生活里,張旭的出租小屋是朋友們的聚會點,是連接大家的“路由器”和“粘合劑”。在下班后或周末的時間,張旭的朋友們會不約而同地聚在他家做飯、吃火鍋、暢聊人生。張旭也很樂意為大家提供這樣一個彼此支撐、繼續(xù)向前的空間。

新冠疫情嚴重的時候,嚴霞和很多同事都無法回家,都住在公司和賓館,他就自己做飯給同事帶。以致于嚴霞說起張旭的優(yōu)點時,戲稱:“最讓人無法抗拒的就是他做飯?zhí)贸岳玻∷龅臇|北涼拌菜很爽口。”后來張旭在醫(yī)院隔離時,零零后同事小白也在第一時間給他送豬蹄。

張旭說:“我們都是來自五湖四海,在北京都沒有親人,我選擇大家成為我的親人。”

35歲的張旭目前還是單身,在和記者熟悉了以后,他也袒露了自己的擇偶標準,表示最看重的就是人品:“我認為這是可以持續(xù)一生的。”

張旭不著急,給他介紹女朋友的人卻踏破了門檻。同事嚴霞很直接:“剛開始覺得這個人也太簡單了太傻了!哎,認識快5年了,他還就真這么傻。你覺得他做出來自我隔離這事不可思議嗎?我們都覺得很正常,他就是這么一個簡單的人。”看似偶然的舉動,誰說背后不是有著人性深處的善良在支撐呢。

嚴霞給他介紹女朋友,說“我就是看中他這個人。人品是一切緣分的根基。”另一個女同事也打趣道:“誰能拒絕一個北京榜樣呢?也許我們自己成為不了北京榜樣,但是我們也可以擁有一個北京榜樣??!”

今年2月,張旭作為“年度北京榜樣”上了全北京的地鐵和公交的廣告牌,也漸漸有人在大街上認出他。他的客戶們都紛紛給他發(fā)來在不同站點廣告牌上他的照片,他一張一張都珍存了,客戶說:“仔細一看,真的是你啊,原來我朋友圈還有這樣的名人!”

4月,張旭被邀請去重建的新工體觀看比賽,他被安排在禮遇榜樣的看臺。在無數的觀眾席座位中,這個看臺非??壳埃拖裨诖蠹业男闹幸彩侨绱?。工體、國安,幾乎可以說是北京的代表。北京以這種方式表達著對榜樣們的禮贊。在這個巨大的體育場里,張旭突然感覺到,有這樣一個公益看臺,在以城市的名義鐫刻他。

在榮獲“北京榜樣”后,張旭常常被邀請接受采訪拍攝、參加活動。張旭都非常大方地接受并樂于參與。問及這一點,35歲的張旭露出了少年一般意氣風發(fā)的微笑:“這都是人生美好的回憶,是以后可以講出來的人生故事,年輕時我也活得很像樣。”

如何融入北京、如何與自己的城市“雙向奔赴”?張旭交出了自己漂亮的答卷。他說:“磁場是很重要的,磁場大的話會影響到任何一個人。好人一定遇到好人,好人一定有好報。正直的人一定遇到公平的環(huán)境。”

在張旭接到小區(qū)鄰居的鮮花的那一刻、在新工體看球的那一刻、在北京市民點名給他訂單的那一刻、在同事給他熱心介紹女朋友的那一刻,在無數個被這座城市接納和善待的時刻,他終于堅定他的選擇:“我愛上北京啦!”

這個簡單又慎重的答案,也許就是一座城市政通人和的最好證明。這句輕松又意義非凡的認可,也許就是對一個城市最大的肯定。這雙向奔赴的“人情味”,也許就是我們一直致力的精神文明建設。

記者手記

在去采訪中國好鄰居張旭之前,我對“北京榜樣”的后續(xù)生活確實知之不多,在去采訪的路上我還在想,這個城市能授予“北京榜樣”的是不是更多的是一份榮譽?

但當我真正進入到了張旭的生活,和他一起開會、一起去裝修的現場、一起吃火鍋時,我看見了一個互相關愛、“一身正氣”的職場團隊,我看見了一位交定金時十分干脆、無條件給予信任的客戶,我看見了一群為他操心人生大事的熱心市民們。

在那時我突然發(fā)現,這個城市真正回饋給北京榜樣的絕不僅僅是胸前的綬帶、閃亮的獎杯、更多的聚光燈,還有真正珍貴的、可以伴隨一生的一份“溫情”,也就是我寫下的“雙向奔赴”。在北京榜樣與北京市民的雙向奔赴、北京市民和北京的雙向奔赴中,我們可以感受到那一份綿長雋永的“溫情”。也許在張旭今后人生無數時刻中,這份“溫情”會紓解工作中的疲憊、保護他真誠待人的赤子之心,助力他完成頂級設計師的夢想。終究有一天,北京的這份“溫情”也許會變成一種牽掛,留住他。

在采訪工作即將結束的時候,我突然意識到,這個故事的主角也許不僅是張旭,還有他的這些正直、善良、充滿了正義感和愛心的客戶、同事和朋友,是每一位讓德有所得、好有好報蔚然成風的北京市民。

北京榜樣是北京市精神文明的縮影,我更相信,是每一位勤勤懇懇、善良正直的北京市民共同組成了這座城市的靈魂、共同完成了精神文明的最美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