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校長辦公室、保衛(wèi)處發(fā)布《關于我校師生員工暢行北京大學校園的通知》(簡稱《通知》)?!锻ㄖ贩Q,兩校經過友好協(xié)商達成一致,自2024年1月1日起,兩校師生實現(xiàn)暢行互通:兩校校門實行查驗通行制,兩校將交互身份核驗信息,入校人員于校門經核驗通過后可以步行或騎行入校。暢行互通的范圍為在職教職工和學生,學校將在本人同意后向對方提供身份證信息核驗權限,逐步實現(xiàn)身份長期報備。

北大、清華實行“暢行互通”,意味著兩校師生可共享校園資源。這是大學打破圍墻,向社會開放的重要一步。這一做法可以大力推廣,推動更多高校建立這類“暢行互通”機制,讓師生能共享高校教育資源。

對于北大清華實行師生“暢行互通”,輿論有不同看法。有網(wǎng)友感到奇怪,以為這兩所比鄰而居的高校,早就實行互通了,兩校師生可自由進入對方校園,沒想到現(xiàn)在才實行“暢行互通”。也有網(wǎng)友覺得這樣的“暢行互通”還不夠,大學校園應該向社會全面開放,像北大清華這樣的大學,應該至少允許社會居民持身份證即可進入校園。

鑒于北大清華對社會的開放,還實行預約制,即要事先預約,才能憑有關身份證件進入,包括北大的學生進清華校園,或者清華的學生進北大校園,都需要預約,因此,這兩校實行“暢行互通”具有很強的現(xiàn)實意義。正如《通知》所提到,兩校交流合作密切,實現(xiàn)人員暢行互通,不僅是長期以來兩校師生員工的共同愿望,也對推動兩校“雙一流”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北大清華兩校實行“暢行互通”,是校園對外開放的進步之舉。當然,這與一些網(wǎng)友對大學開放的期待還有距離。一些網(wǎng)友希望大學全面向社會開放,不需要預約,也不用出示任何身份證件,可自由進入大學校園。但客觀而言,實現(xiàn)這樣的開放,國內大多數(shù)高校特別是北大清華等全社會關注的名校,還存在現(xiàn)實困難。

從現(xiàn)實出發(fā),我國大學的開放,應逐漸從實行校外人員預約進校,走向刷身份證即可進校,少數(shù)地處郊區(qū)、校舍資源豐富的大學,可允許社區(qū)居民自由進校。而且,為了促進大學資源向社會居民開放,還需要探索建立開放的長效機制。

近年來,我國有關部門接連出臺文件,要求大學向社區(qū)開放圖書館、體育場館等公共資源。2017年3月,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發(fā)布《關于推進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的實施意見 》,要求積極推進學校體育場館向學生和社會開放,以此有效緩解廣大青少年和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體育健身需求與體育場館資源供給不足之間的矛盾。但大學向社會開放的情況并不理想,除了開放會一定程度影響教育教學秩序外,大學還擔心開放會增加管理、維護成本,不少高校奉行的還是“大學教育資源只為本校師生服務”這一做法,缺乏向社會開放校園的積極性。

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可以探索的辦法是,在政府部門支持下,建立第三方公共資源開放中介平臺,由平臺整合社區(qū)里的大中小學體育館、圖書館、科技館等資源,向社區(qū)居民、校外人員開放,同時招募在校學生以及校園人員擔任志愿者,為場館開放提供管理場館、維護秩序的志愿服務。有需求的社區(qū)居民、校外人員,可以在平臺上預約、登記,或長期報備。

這有助于提高大學向社會開放的程度,讓更多大學之間能“暢行互通”,而且校外人員進入大學校園,能得到更專業(yè)的服務,更好地利用大學的公共教育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