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車、修鞋、配鑰匙……在清源街道,整合了各類“小修小補”的“便民工坊”,近來常獲居民好評。整合服務+就近服務,專注細、小、實、需的清源模式,既填補生活業(yè)態(tài),也就近、便捷滿足居民生活所需。

修車、修鞋、配鑰匙……在清源街道,整合了各類“小修小補”的“便民工坊”,近來常獲居民好評。整合服務+就近服務,專注細、小、實、需的清源模式,既填補生活業(yè)態(tài),也就近、便捷滿足居民生活所需。

騎著電動三輪車,看到人流密集處就停下擺攤;為便捷攬客,將修鞋攤搬到十字路口,原本看來并不起眼的“小修”攤,既是生活所需,又礙于微利模式、個體便利,常常利用臨時雨棚、桌椅等物品占道經營,不僅存在安全隱患,也影響著市容市貌。

在“精”上下功夫,在“細”中抓落實,在“服務”中找方法,清源街道從整合服務、就近服務出發(fā),對轄區(qū)游商進行疏解勸導、對有修補技能的群體進行登記、對既有“流動”攤位進行業(yè)態(tài)統(tǒng)計,在攤位整合升級中,優(yōu)化環(huán)境、推動困難群體在家門口就業(yè)。

在圣和巷與成莊南路交叉口,規(guī)范統(tǒng)一的綠色遮陽棚格外顯眼。這是清源街道打造的一處以理發(fā)為主題的“便民工坊”。

鄧女士是服務點的一位常駐理發(fā)師,從“二月二”龍?zhí)ь^以來,每天都要為近10位老年人提供低償理發(fā)服務。和她一樣入駐“便民工坊”的手藝人還有4位。大家過往都在小區(qū)附近擺攤經營,因為價格低、手藝不錯,獲得老年人追捧,但也因為擺攤的地兒不固定,經常會錯過生意。

將興舍樓下的閑置空間立起遮陽棚,豎起服務標識,不少攤主報名加入,從“游擊隊”變成了“正規(guī)軍”。加強規(guī)范管理,街道還建立了“攤主微信群”,定期發(fā)布安全提示、自查提醒,既根治占道經營,也通過本地推廣幫助攤主獲客、增收。

在康莊公園西門,原本的空地也變身成為綜合性“便民工坊”。原來在棗園路支攤的8家攤主全員搬進“新家”,為附近居民提供修鞋、配鑰匙、扦褲邊、小家電維修等一站式“小修小補”服務。

場地不收費、大棚遮陽又擋雨,在清源街道逐級規(guī)范管理中,“便民工坊”越來越有“文明范兒”。“我們對每一家都明確了攤點位置,講述了文明入駐要求,同時,對轄區(qū)評價好的攤點摸排調研,不斷增進新攤位,還通過實行‘退出’機制,確保服務有序。”街道綜合行政執(zhí)法隊隊長李青林介紹說。

“便民工坊”有人氣,社區(qū)的便民服務大集同樣備受熱捧。關注居民們的“小修小補”需求,清源街道各社區(qū)完善公益服務矩陣、扶持修補隊伍建設。

康馨園社區(qū)的“逢十相約”志愿品牌,將理發(fā)、磨刀、配鑰匙等服務打包。每個月10日都赴居民之約,提供“修補”服務。康宜園社區(qū)則挖掘出擅長手工、編織,有裁縫技能的居民,組建成社區(qū)“織補隊”,不定期為居民提供扦褲邊、補扣子等免費服務。(清源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