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下午,一場夏雨后,前門三里河碧水悠悠。由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xié)會、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和東城區(qū)委宣傳部聯(lián)合舉辦的主題為“芝蘭并茂,古韻悠長,共聚端午祈安康”常駐京境外媒體端午節(jié)聯(lián)誼活動在河畔進行,百余位中外媒體記者齊聚,在百年顏料會館中賞戲曲、聞鼓樂,在青云胡同23號院藝術(shù)中心觀非遺、包粽子,體驗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共迎端午佳節(jié)。

下午五點多,雨后的三里河清新、明凈,河兩岸草木愈顯青翠,野鴨、錦鯉暢游水中。沿著石板路,來自美聯(lián)社、今日俄羅斯、意大利晚郵報、西班牙巴斯克電視臺等媒體的百余位記者陸續(xù)來到顏料會館。

顏料會館,由山西省顏料、桐油商人于明代所建,距今約400年,歷史上集祭祀與觀戲功能為一體。中國鼓表演《鼓舞飛揚》氣勢恢宏,京劇《貴妃醉酒》選段濃濃中國風,民樂三重奏《春江花月夜》鋪陳出一幅山水畫卷……一個個極具古典之美的傳統(tǒng)節(jié)目,收獲觀眾熱烈的掌聲。

自2021年7月起,東城區(qū)對顏料會館等一批會館舊址進行活化利用,打造“會館有戲”惠民文化演出,百年會館不斷煥發(fā)出新的生機,也讓市民的精神生活更加豐盈充實。

演出結(jié)束后,中外媒體記者們步行來到與顏料會館一巷之隔的青云胡同23號院,該院大部分建筑為晚清時期所建,部分曾是京劇大師梅蘭芳先生的居所,中院原有關(guān)帝高廟,一度香火鼎盛,北院則是原電子管廠的紅磚墻廠房。如今,經(jīng)過恢復性修建,這里成為東城一處全新的藝術(shù)空間,市民可以觀劇看展、賞花品茗。

小院中,非遺項目互動體驗區(qū)吸引媒體朋友參與。有的記者尋香來到香囊展臺前,了解端午節(jié)最為常見的習俗之一——佩香囊。香囊用彩色綢緞包裹中草藥物,以五色絲線纏繞,不僅色彩艷麗、香氣宜人,更具有安神、防蟲等實用功效。有的記者跟隨“景泰藍技藝”傳承人李佩卿,嘗試著在銅質(zhì)的胎型上,用扁銅絲掐出龍舟、粽子等花紋,再把色釉填充其中,制作一款屬于自己的景泰藍作品。

在中國工作生活了43年,第一次踏入三里河,來自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的羅馬尼亞籍高級編輯康斯坦丁想起了中國的南方水鄉(xiāng),“很安靜,很美。”現(xiàn)場跟隨北京面兒人手藝人學習制作了熊貓,康斯坦丁很開心,“以前我寫過一本書叫《熊貓外交》,今天第一次體驗制作熊貓面兒人,我相信這也是一種緣分。”

最受外媒記者關(guān)注的當屬端午節(jié)傳統(tǒng)民俗——包粽子。一捧米,三兩片粽葉,幾縷彩線,在手藝人手中很快便成了“香粳白玉團”,外媒記者也饒有興致地動手嘗試。

大家一邊交流,一邊動手制作,歡聲笑語不斷。“沒想到在北京的老城曲徑通幽處竟藏著這么美的地方,文化是一個國家的靈魂,希望在之后的國際傳播中,我能更好地把像三里河這樣的文化地標介紹給國際社會,講好中國故事。”中國日報東京站首席記者王旭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