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音

4月8日,位于昌平的大運河源頭遺址公園正式開園,“龍泉漱玉”勝景七百年后再現(xiàn)。元代郭守敬為解決大都漕運問題,曾引白浮泉作為大運河北端的上游水源。新開放的公園,就是以白浮泉遺址為中心建立。“龍泉漱玉”作為白浮泉遺址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備受矚目的景觀點。

一池清泉潤百年。水花四濺、泉涌搖蕩的歷史畫卷生動鋪展,引來眾多市民打卡。有人登上白浮泉遺址碑亭,默讀歷史地理學家侯仁之先生撰寫的《白浮泉遺址整修記》;有人在清澈的深潭前駐足拍照,實地感受大運河的歷史文化魅力。借助“龍泉漱玉”美景,古代水利文明與現(xiàn)代城市建設(shè)交相輝映,先人的經(jīng)驗智慧以如此鮮活的方式浸潤當今百姓生活。

“昌平沿山一帶多有流泉,其為利之溥與歷史上之北京城息息相關(guān)者,首推白浮泉”。侯仁之先生的這句話,點出了白浮泉的歷史地位和珍貴價值。流淌在大運河上的白浮泉,堪稱鑲嵌在北京水脈上的第一顆明珠。拂去歷史的塵埃,還原明珠的本色,呈現(xiàn)景觀的美妙,無疑能更好地幫助游客了解和傳承大運河的歷史文化,也是保護大運河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打造京城文化生態(tài)之河的有力舉措。

修的是建筑本身,更是古代文化遺產(chǎn)的精氣神。有游客提出疑問,“龍泉漱玉”有九個龍口,但泉水匯聚的池子占地并不算大,為何不在修繕過程中將其拓寬?據(jù)專家解釋,“730年前,郭守敬在這里建設(shè)九龍池的建筑原封沒動,池子是標志性的。”歷經(jīng)歲月的洗禮,京杭運河很多河道已不是當年的樣子,但九龍池還力求保持著元朝的風貌。修舊如舊,以求其真。近年來,北京實施系列舉措保護運河原貌、挖掘運河文化。白浮泉遺址為游客展現(xiàn)了真實歷史的原點,成全了文物價值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凸顯了對于歷史文化的尊重和敬畏。

白浮泉是京城大運河的源頭活水。再現(xiàn)“龍泉漱玉”,就是北京記憶的活態(tài)傳承。昔日它通過漕運滋養(yǎng)無數(shù)百姓,如今再次滋潤當代的文明和生態(tài)土壤。保護和傳承歷史文化,就是要讓白浮泉這樣的文物遺產(chǎn)“活”起來,更好地融入社會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就是要讓當代人可以輕松進入逼真的歷史畫卷,欣賞文物當年的風采,觸摸史書記載的往事,暢想時代背后的風云。

歷史遺產(chǎn)承載的文化內(nèi)涵,是古都北京的靈魂所在。大運河源頭遺址公園開園,是世界級文化遺產(chǎn)以新的方式展現(xiàn)新風景、新風采的生動實踐。“源頭活水”進一步扮靚了首都文化名片的歷史底色,也賦予文物穿透歷史的時代生命力。期待更多歷史文物疏浚源頭活水,讓歷史文化長流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