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樓、箭樓、祈年殿……土生土長在鐘鼓樓附近胡同里的“80后”蔣步庭與妻子陳曦用十幾萬塊積木拼出了“北京中軸線”。隨著“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夫妻二人的中軸線主題作品也在不斷上新,繼續(xù)用“積木語言”講述著他們與北京中軸線的情緣。

試水:

7天7版圖紙拼出故宮角樓

蔣步庭家中有多位長輩從事建筑工作,陳曦則是清華大學建筑設(shè)計研究院的建筑師,因為志趣相投,他們成為彼此生活中的另一半,也成為事業(yè)上的好伙伴。機緣巧合之下,二人開始致力于中國古建積木的設(shè)計和搭建,并選擇了故宮中屋頂形制最復雜的建筑角樓作為首個挑戰(zhàn)。

用積木搭古建不難,可要保證精準,一點都不容易。角樓高27.5米,有3重屋檐,4座抱廈,10面山花,16個窩角,28個翼角,76條脊,220組斗拱。而蔣步庭與陳曦二人所使用的顆粒積木,尺寸相對固定,最小的是邊長8毫米的方塊。所以,建筑模型外觀尺寸必須是8毫米的倍數(shù)。還原難度之大,可想而知。

設(shè)計之初恰逢國慶假期,陳曦將自己關(guān)在家里,一天出一版模型,接連7天終于“磨”出了理想的方案。要使積木和古建的形態(tài)更匹配,則需要發(fā)揮想象——冰淇淋形狀的積木做角樓的望柱,香蕉形狀的積木還原出精巧的飛檐,異形積木在夫妻二人手中“玩出了花”。

角樓的成功拼搭,給了二人信心。2023年4月,規(guī)模宏大的“北京中軸線”拼搭工程正式開啟。

使命:

形神兼顧還原古建“氣質(zhì)”

“我家的位置不偏不倚,正處在中軸線向北的延長線上,可以說我是土生土長的‘北京中軸線’人。”蔣步庭說。

“用積木搭古建,我們不是第一個,但一定要做最準確、傳神的那個。”這是陳曦認為自己作為一名設(shè)計師應有的使命。

兩種情愫疊加,二人耗時兩個月,用13萬塊積木拼搭出了中軸線上的鐘鼓樓、太和殿等標志性建筑。

“古建講究的是形制,每一個結(jié)構(gòu)、造型、空間都經(jīng)過精確計算。”蔣步庭介紹,這種精準也被堅定地貫徹到積木的設(shè)計與搭建中。以太和殿為例,陳曦將兩個柱子間的距離作為基準,以此推出各結(jié)構(gòu)之間的比例關(guān)系。受限于零件的大小和形態(tài),不是屋檐間會產(chǎn)生縫隙,就是零件和零件間“躲閃”不開。但要增加距離,就會產(chǎn)生一系列連鎖反應。

“因為積木的尺寸和形狀是固定的,無法隨意裁切。比如正方形積木最小尺寸是8×8毫米,下一個尺寸就是16×16毫米,這種增加是呈幾何式的。”陳曦說。

經(jīng)過反復計算,最終,夫妻二人以1比170的比例完成了太和殿的搭建,借助相應的轉(zhuǎn)換零件,最小柱間距已被壓縮至4毫米。

期待:

由“我們拼”變“大家拼”

陳曦負責建筑設(shè)計、主體拼搭,蔣步庭負責分零件、拼搭、設(shè)計小場景及視頻拍攝剪輯。通過線上線下傳播,夫妻二人通力合作用積木搭建北京中軸線的故事逐漸被人熟知。隨著北京中軸線申遺成功,二人的系列作品也不斷上新,新增了正陽門、前門五牌樓、故宮端門等。截至目前,二人已累計使用17萬塊積木完成了中軸線上35個單體建筑的搭建。

北京中軸線申遺成功,夫妻二人也有了新的計劃。“任何一處文化遺產(chǎn),都不單單是一串遺產(chǎn)點位、幾組建筑,而應該是一片區(qū)域,和蘊藏在這片區(qū)域中的歷史文化、生活在這片區(qū)域中的蕓蕓眾生。”蔣步庭說:“未來,我們期待有更多人一同參與古建等各類場景的積木搭建,通過‘積木語言’學習更多古建知識、傳統(tǒng)文化,進而從知識的接受者變成文化的傳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