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次房山區(qū)轉移行動中,許多人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有公安干警背起老人上火車,有消防隊員反反復復入深山,有鎮(zhèn)委干部安排部署。但要說無名功臣,則是一份手繪地圖。

臥龍、新村、東太平村、西太平村……地圖上零零散散地寫著鎮(zhèn)上的村名和編號,不同村落之間,還有各種曲線相連??吹竭@一幕,有人不解地問:受災了才繪地圖,平時工作沒地圖嗎?網友的質疑可以理解,在信息發(fā)達的今天,一張“手繪地圖”怎么會起了大作用?

別說鎮(zhèn)里工作時會用到的詳細地圖,就是打開導航軟件,任何一名普通人也能查閱到十渡鎮(zhèn)的村落分布情況。然而,十渡地處深山,洪災發(fā)生后,信號基站遭到沖擊,道路損毀狀況不明,整個鎮(zhèn)上斷水斷電,標準化的電子地圖對救災幾乎無濟于事。在21個村全部成為“信息孤島”的情況下,亟需繪制新的地圖,清晰標注哪條路可通行、哪個村受災嚴重、哪些物資必須配送等動態(tài)信息。

這么重要的信息從哪來,從一名名冒著危險、跋山涉水匯聚至指揮部的村干部嘴里來!據介紹,十渡鎮(zhèn)21個村的村干部陸續(xù)尋找到指揮部,匯報了各村和主要道路的情況。其中,距離最遠的東太平村、西太平村聯合黨支部書記李玉豐帶著三人,拿著鐮刀、繩子,歷經13個小時,跨越重重危險徒步而來。一張嶄新的地圖,得以根據大家提供的信息手繪出來。

路況是大家一句句轉述的,坐標是大家一步步“蹚”出的。21個村的干部,是真正的“關鍵時刻不掉鏈子”的干部。別看他們“創(chuàng)作”的這張地圖,線條簡單、文字潦草、圖紙還小到需要好幾頁文字做備注,但怎么把村民集合起來、救援人員往哪走,十渡鎮(zhèn)搶險救災任務的重要指令,靠的就是它。一張草草勾畫的地圖,不再是簡單的地理坐標,還是逆行沖鋒的通行圖,是轉移人員的路線圖,是保護救援力量的示意圖。其中,每一條通向失聯村子的支線,都是用責任與愛心搭起的“生命線”;每一個村名旁邊不盡相同的符號,都印著村干部希望大伙平安的強烈心愿。

洪災面前,通向村落的指引,就是搶救生命的導航。在北京暴雨下的搶險救災中,還有許許多多的基層干部,如十渡鎮(zhèn)21個村挺身而出的干部一樣,他們不計得失、辛勞付出,盡最大努力扛起了守護群眾生命安全的職責。天災無情,人間有義。一張手繪地圖,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故事,一次次證明我們的基層干部是一支戰(zhàn)無不勝、攻無不克的隊伍,證明我們的腳下是一片堅不可摧的土地,證明我們的城市能夠在災難面前迸發(fā)出團結向善的強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