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上營大橋上眺望北運河。運河畔的柳樹成蔭,游船帶著市民欣賞沿途風光。攝影/新京報記者 王子誠

9月5日,白浮泉遺址。

北京地處京杭大運河的最北端,千百年來,運河水匯聚于此,積淀出深厚的運河文化。

恢復通航的大運河,仿佛一條時光軸,串聯(lián)起古老的歷史建筑和現(xiàn)代化的都市風光,成為游客打卡的新地標。9月5日,北運河游船一如往常,載著游客從2號碼頭出發(fā),十公里的運河水路,沿途的運河商務(wù)區(qū)、燃燈塔、大光樓、三大建筑、綠心公園等建筑錯落交織,至終點大運河森林公園柳蔭廣場碼頭行船過程中,游客舉著手機拍照打卡,感受大運河的文化魅力。

至今,大運河已經(jīng)流淌了兩千多年,大運河北京段全長82公里,橫跨昌平、海淀、西城、東城、朝陽、通州六區(qū),沿線文物等級高、分布密集、時代跨度長、類型豐富,有眾多橋、閘、碼頭遺址以及與大運河相關(guān)的古倉庫、古建筑、古遺跡等,其中通惠河北京老城段(包括什剎海、玉河故道)、通惠河通州段(西起永通橋,東至通州北關(guān)閘)是世界遺產(chǎn)點段。

近年來,北京持續(xù)加強大運河遺產(chǎn)保護和國家文化公園建設(shè),挖掘北京地方運河特色文化,取得明顯成效。

探訪1

運河兩岸大運河文化點位星羅棋布

老話說,“北京城是漂來的”,一個“漂”字道出了北京城與大運河的關(guān)系。元明清定都北京,南方的漕糧、絲綢、茶葉等物資,要經(jīng)過大運河北上京城,那些堪稱古都北京標志性建筑的皇家園林與九壇八廟,所用的材料大部分是通過大運河運來的,老百姓的生活也與大運河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

“云光水色潞河秋,滿徑槐花感舊游。無恙蒲帆新雨后,一支塔影認通州。”清代詩人王維珍在《古塔凌云》中提到的“一支塔影”,說的是大運河北端的標志——燃燈塔。

“古時候沒有手機導航,從南方到北京的漕運要經(jīng)歷半年之久,途中還要面臨多種風險,當人們行船看到燃燈塔時,就意味著通州到了。”三廟一塔講解員周超月介紹,因此,燃燈塔不僅僅是通州的地標,也是當時運河的航標。

縱觀運河兩岸,大運河文化點位星羅棋布,通州文廟是南方學子進京的第一站,學子們在此學習,祭拜孔子,歷史上培養(yǎng)出了狀元、進士、舉人等人才;燃燈塔下的葫蘆湖,是金代閘河遺址,因形似葫蘆而得名,明代時,葫蘆湖改成轉(zhuǎn)運碼頭,在這里大船換小船,再由小船經(jīng)通惠河進京城;葫蘆湖邊上的大光樓,被譽為“大運河邊第一樓”,明清時期,這里既是漕船北上的終點站,又是揚帆南下的始發(fā)地,北運的漕糧在此驗收交付,故此樓也被稱作“驗糧樓”。

作為大運河文史專家,任德永向記者介紹,水是大運河的靈魂。2022年6月,大運河京冀段互通航船,大運河全流域通水,具有跨時代意義。自從通航以來,北運河游船每天至少四班,市民可以乘游船體驗,感受兩岸深厚的運河文化。

“作為大運河文化帶的重要組成部分,運河及兩岸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從前期建設(shè)中就得到了重視。”任德永表示,目前,通州區(qū)不可移動文化點位達到了238處,包括燃燈塔、文廟、紫清宮、佑勝教寺等建筑,其中燃燈塔已經(jīng)升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些都是承載大運河文化歷史的重要符號。

探訪2

白浮泉遺址九龍池“龍泉漱玉”重現(xiàn)

時間回到700多年前,從通州沿著大運河溯源而上,可以到達京北昌平。在昌平城南街道化莊村東的白浮泉,是元代京杭大運河的源頭。

公元1289年,京杭大運河山東段改造完成,這一年海上的漕運量已經(jīng)達到128萬石,糧食運到通州以后,大部分漕糧由陸路運輸,不僅運費昂貴,道路參差不平,車輛損毀嚴重。為解決大都城漕運“最后一公里”問題,元朝水利專家郭守敬,經(jīng)過多年詳細勘測,引白浮泉水匯至甕山泊,后導入積水潭,最后到達通州連接北運河。

公元1293年,京杭大運河全線貫通,成為南北交流的重要通道。自此,大運河從南方運抵通州的百萬物資,無須車馬輪轂,可經(jīng)通惠河漕運直入京城,積水潭也呈現(xiàn)出“舳艫蔽水”漕運一片繁盛的景象。

明、清兩代,白浮泉就不再作為京杭大運河的主要水源,但仍然是昌平的重要水源和祈雨之地。歷經(jīng)730年,白浮泉依然發(fā)揮著吟古誦今的重要意義。

2018年,昌平區(qū)開始著手對白浮泉遺址進行修繕,并規(guī)劃建設(shè)大運河源頭遺址公園,歷經(jīng)五年,白浮泉畔基本顯現(xiàn)出了元明時期的歷史風貌。今年4月8日,大運河源頭遺址公園正式對外開放。

記者在園區(qū)看到,作為明、清時期“燕平八景”之一,白浮泉遺址九龍池“龍泉漱玉”景觀得以重現(xiàn),九龍池的池壁以花崗巖石砌成,九個龍首均為青石雕成后嵌入石壁,泉水就從九個龍口中涌出。明代時,白浮泉景觀被稱為“龍泉噴玉”,清代康熙年間改為了“龍泉漱玉”。

從九龍池處拾級而上,可以抵達都龍王廟,也是園區(qū)開放后游客市民打卡的點位之一。這是在引白浮泉水濟漕工程完成后,龍山之巔興建起的一座廟宇。不同于別的龍王廟,都龍王廟是北京歷史上唯一一座以“都”字冠名的龍王廟。1990年,九龍池和都龍王廟都被公布為北京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經(jīng)過前期的開放運營,大運河源頭遺址公園新晉成為昌平區(qū)的旅游打卡地,目前由于防汛等因素園區(qū)暫未開放。作為公園的運營方,昌平文旅集團大運河事業(yè)部負責人芮園向記者介紹,4月8日園區(qū)開放當天,客流量就達到了近萬人次,在五一期間,園區(qū)首次嘗試夜間開放,單日最高客流量達到了1.8萬余人次。自開園至7月底,園區(qū)累計接待游客超20萬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