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棱、刺棱……”這是大興區(qū)高米店街道郁花園一里三單元三號樓門口又響起了熟悉的磨刀聲,“師傅,我這兒有兩把剪子,能磨嗎?” “師傅,您看看這把菜刀,這么鈍?!?

“刺棱、刺棱……”這是大興區(qū)高米店街道郁花園一里三單元三號樓門口又響起了熟悉的磨刀聲,“師傅,我這兒有兩把剪子,能磨嗎?” “師傅,您看看這把菜刀,這么鈍。”

被大家圍在中間的是一位戴著眼鏡、穿著運動服的老人。他跨坐在長木凳上,弓著腰將一把菜刀在磨刀石上用力磋磨,一下又一下,直到將菜刀磨得鋒利光亮。在他手上“重見天日”的菜刀、剪子一把又一把,但從未見他收過一分錢。

這位“磨刀匠”名叫王紹雨,今年72歲,是高米店街道郁花園社區(qū)的一名老黨員。從2016年開始,他免費為居民磨刀,至今已經(jīng)堅持了8年。他用數(shù)年如一日的奉獻,講述著溫暖社區(qū)的故事,傳遞著熱心公益的真諦。

平時,王紹雨會幫鄰居們磨刀。2016年,在社區(qū)黨支部號召黨員踐行初心為民服務時,王紹雨想到自己的這門手藝,心想何不把這項義務服務推廣出去,于是便在承諾書上寫下:“每年三月初至十月末,每周四上午8:00至12:00,為居民免費磨刀。”

2016年3月24日,王紹雨的“磨刀事業(yè)”開張了,一個長板凳、一塊磨刀石,便是他的全部“家伙事兒”。工具簡單,但排隊的居民不少。他說:“沒想到這么受歡迎,今后一定堅持下去。”每周四,越來越多的居民拿著磨損的菜刀、剪子來到這個“小攤兒”,親切地稱呼王紹雨為“王叔”,看著磨得锃亮的刀紛紛道謝,夸他是個模范黨員。

跟王紹雨認識二十多年的鄰居宗先生說:“現(xiàn)在這樣的人不多了,別人磨刀都要收5塊、8塊。他免費磨刀,還堅持了這么多年,真佩服!”還有鄰居看著他彎腰磨刀的辛勤模樣,笑稱他像“黃牛”。

后來,王紹雨除了每周四為本小區(qū)服務,其余時間便開始參加各種公益活動。一輛紅色三輪車,就是他拉著全部“家伙事兒”去往各小區(qū)的交通工具。有時距離太遠,其他小區(qū)的社區(qū)人員也會載著他過去,而他的“事業(yè)版圖”也從高米店街道各社區(qū),擴展到清源街道、興豐街道、林校街道、觀音寺街道、魏善莊鎮(zhèn)等地,越來越多的地方留下了他義務磨刀的身影。

王紹雨細數(shù)自己的這些磨刀經(jīng)歷,“我已經(jīng)去過了50多個小區(qū),磨刀數(shù)量最多的一次,是跑到了石景山區(qū),一天磨了148把菜刀。”提起最難忘的一次磨刀經(jīng)歷,王紹雨說是他去海淀區(qū)今日家園小區(qū),擺在他面前的是269把刀、41把剪子,如此龐大的數(shù)量讓他傻了眼??伤稽c兒沒拖泥帶水,埋頭干起活來,磨了兩天才完成。這次磨刀,他還是一分錢沒收,唯一收下的“報酬”是一臺舊電風扇,讓他在夏天磨刀可以少些汗水。“我之后還是要還回去的。”對王紹雨來說,就算是一臺舊電風扇,他也不愿意“占便宜”。

王紹雨能根據(jù)不同刀鋒的磨損情況精確判斷出其使用的方式,進而調整打磨的方式。如果刀具磨損嚴重或變鈍,他會先用電動角磨機進行粗磨、拋光。電動角磨機是他專門添置用來提高磨刀效率的,通過一個數(shù)米長的插線板穿過窗戶,與他一樓家中的插座連接。居民們對王紹雨的磨刀手藝贊不絕口。在一旁等待的一位居民向記者介紹說:“這個師傅不錯的。”另一位拿到打磨完成的刀,用指腹輕輕摩挲著刀鋒邊緣,贊嘆道:“真鋒利啊!”

除了義務磨刀以外,王紹雨還會幫居民們做刀把。“有一些刀把中間是空心的,很容易腐蝕壞掉。”王紹雨給記者展示了他制作的刀把的圖片,“我用這種8毫米厚的尼龍材料做的刀把,他們用一輩子都不會壞!”做刀把和磨刀一樣,他一分錢也不收。

王紹雨有三個本子,一個本子記下預約磨刀的小區(qū)名稱和磨刀時間,一個記下每天磨刀的數(shù)量,還有一個用來每月一次統(tǒng)計磨刀總數(shù)。截至今年7月底,王紹雨已經(jīng)磨了10791把刀、1880把剪刀,做了19個刀把。

提及堅持義務磨刀的動力,王紹雨這樣回答:“無私奉獻的精神已經(jīng)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