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哪個時節(jié),前門大街總是游人如織。老字號都一處店長吳華俠腳步匆匆地穿過煥新亮相的五牌樓,經過一家家耳熟能詳的老字號,走進位于前門大街38號的都一處燒麥館。此時,燒麥館正值客流高峰,吳華俠趕緊換好工作服,和同事們一起在后廚搟皮、填餡兒,不一會兒,一屜屜香噴噴的燒麥出鍋了。

這家都一處燒麥館開業(yè)于清乾隆三年,距今已有近300年的歷史。22年來,吳華俠奮斗在這家中軸線上的老字號,從學徒成長為非遺技藝傳承人,也見證了前門大街的變遷。

2001年,18歲的吳華俠來到都一處前門店工作。從農村來到大城市,前門大街的喧囂令她記憶猶新。“當時大街是通車的,各種車輛來來往往。街邊有很多店鋪,還有人拿著馬扎坐在街邊擺地攤。那時的前門大街賣什么的都有,就像一條‘百寶街’。”吳華俠說,雖然記憶里的前門大街很有包容性,但是非常嘈雜,站在街上連對面人說話都聽不清楚。

年輕的吳華俠能吃苦,敢闖敢干。為了更快地學習燒麥技藝,她每天提前兩個小時上班,反復地練習搟皮、包燒麥。經過了一年多的苦練,她的技術水平飛速提高,別人一小時搟十多斤燒麥皮,她能搟40多斤,每個月的技術練兵都是第一名,成為了企業(yè)的技術骨干。

2005年,前門大街啟動修繕工作,都一處前門店閉店歇業(yè),吳華俠被調往其他門店工作。有時她路過前門大街,會忍不住透過圍擋的縫隙張望,盼望著前門大街早日亮相。2008年,前門大街修繕工作按期竣工。為了盡快恢復營業(yè),吳華俠和同事們提前進入修繕一新的前門大街。“當時真的很震撼,寬闊的馬路上沒有車流,兩側的建筑錯落有致,造型特別漂亮。”吳華俠說。

在同事們的努力下,都一處前門店于當年8月7日重張。北京奧運會期間,門店接待了來自世界各地的顧客,“人多得都擠不進來”。在此期間,吳華俠研發(fā)了奧運五彩燒麥,靈感來自奧運五環(huán),每個燒麥的外皮帶有紅、黃、綠、黑、白五種顏色,除了保留面團本色的白色外,其他四種顏色分別用胡蘿卜汁、雞蛋黃、蔬菜汁和可可粉調制而成。“這款燒麥深受消費者喜愛,目前每年的銷售額都在150萬元左右。”吳華俠介紹,在奧運五彩燒麥面世后,自己又研發(fā)了“四季時令燒麥”“五谷養(yǎng)生燒麥”“蟹黃燒麥”等新品,均獲得較好的市場反饋。

2015年,吳華俠成為都一處燒麥制作技藝北京市級代表性傳承人,而前門大街也在不斷提升中發(fā)生變化。“有不少消費者反映,大街上沒有座椅,休息的地方太少了。這幾年,大街增加了座椅,增添了樹木,還修建了休閑廣場。”在吳華俠看來,如今的前門大街不僅舒適性提高了,老北京文化也隨處可見,鳥籠、撥浪鼓等造型的街燈突顯了老北京風情,青銅質感的大水缸噴泉讓人聯想起四合院里的生活。

近幾年,前門大街的業(yè)態(tài)更加突出國潮和老字號,人們對非遺文化的需求也更加強烈。為此,吳華俠經常組織社區(qū)居民體驗燒麥制作。做一個燒麥要16道工序,一張燒麥皮要搟出24個褶,代表24個節(jié)氣……很多居民體驗后,更加了解了這項非遺技藝,也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

如今,吳華俠又收了好幾位徒弟。在都一處的后廚,大家經常看見她手把手地教學,耐心地指導每一處細節(jié)。

“作為非遺技藝的傳承人,我要把燒麥制作技藝發(fā)揚光大,講好老字號故事,讓更多人因為都一處燒麥而喜愛前門大街。”吳華俠說,自己會繼續(xù)努力工作,用汗水為這條中軸線上的商業(yè)街增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