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7月
【孝老愛親】張玉新:好嫂子43年悉心照顧智障小叔子
首都文明網(wǎng) 2016-08-01

張玉新,女,1952年6月出生,北京市昌平區(qū)回龍觀鎮(zhèn)天龍苑社區(qū)居民。

在天龍苑細心的居民每天都能看到一個個子不高,步履略顯蹣跚,面部沒有表情,膚色微黑的男子,他每天沿著固定的路線重復遛彎,細心的人只要看他一眼,便知道他是個智障人士。他衣著干凈整潔,不僅從不惹事,還常常幫助社區(qū)內(nèi)兩個小超市干些搬貨物、倒垃圾等簡單的工作。熱心的居民每每見到他,都會跟他打聲招呼,看到他離開小區(qū),也會及時把他帶回家。

他的名字叫蘭榮利,今年55歲,蘭榮利比大哥蘭榮續(xù)小12歲,天生智力殘疾,不會說話,直到8歲才會走路。他的父母均已過世,照料他的是經(jīng)常被他喚作“媽媽”的大嫂張玉新。

自從張玉新嫁到蘭家,小叔子讓張玉新很心疼,對他照顧得無微不至。作為嫂子,不僅要操持家務,伺候公婆,還要照顧這個有病的小叔子。常常是這邊剛伺候公婆吃完飯,那邊小叔子就把飯菜弄得滿身都是,張玉新沒抱怨過,趕緊給小叔子換洗。小叔子不會用筷子,張玉新就用勺子喂他飯;小叔子愛吃稀的,張玉新就每頓給他單做;還要時常幫他洗澡,給他理發(fā)……整整43年,上萬個日日夜夜。

張玉新和蘭榮續(xù)夫婦帶著小叔子蘭榮利和兒子住在一起,考慮到小叔子腿腳不方便,當初買房子的時候,張玉新特意選了一樓。為了避免小叔子夜里上廁所摔倒,大嫂還特意安排一間沒有臺階朝陽的房間給他住。屋內(nèi)一切物品擺放都為了小叔子的安全著想,以免發(fā)生意外。被子、床、枕巾都洗得干凈透亮,床鋪整潔平整,沒有異味。每天都能看到張玉新為小叔子晾曬洗的衣服和鞋襪。當鄰居夸獎張玉新把小叔子照顧得既健康又干凈時,她都會笑著說:“老弟本來就傻,如果穿戴又臟又破,怕別人欺負,再說人家也會笑話我和他大哥呀。”老兩口住在北邊靠近門口的房間,笑說“這是我們家的傳達室,小叔子回來一敲門就能聽見”。

蘭榮利自打出生就被確診為患有智障,父母和兄弟姐妹給了他很多的關愛。一直與公婆生活在一起的大兒媳,一邊悉心照料著婆婆和小叔子,一邊還要挑起這一大家子的生活起居。年邁的婆婆最疼小兒子,生怕自己過世后沒人管他。自從張玉新過了門,婆婆就一直考驗她,甚至故意制造事端,看她會不會欺負小叔子。小叔子有老母親慣著,不高興了就發(fā)脾氣。一次,張玉新在家打掃衛(wèi)生,小叔子突然和她爭起拖把。婆婆走過來就罵張玉新:“連你也欺負他傻!”張玉新沒有爭辯,她知道婆婆是不放心。公公婆婆相繼去世,張玉新沒讓老人失望,盡心盡力地照顧小叔子。

婆婆牙口不好她就變著法的做,一日三餐從不重樣,做得有滋有味地端到老太太床前。常常是這頭剛忙完老太太的飯食,那頭生活不能自理的小叔子把飯菜灑了一身,張玉新從不嫌臟地給洗,再幫小叔子換上一身干凈的衣服。每當老太太不好意思地說自己給媳婦添亂時,張玉新總是笑著說:“媽,您老這一輩子把5個孩子養(yǎng)大成人,也不容易,我照顧您老是應該的,再說老弟他不懂事,我會把他當成自己的孩子一樣照顧的。”

2005年,婆婆已經(jīng)84歲了,身體每況愈下,不論是在醫(yī)院還是在家里,張玉新都寸步不離地日夜陪護,婆媳間的感情愈發(fā)讓老太太難以割舍,說這輩子總覺得沒處夠。臨終前老太太把兒女們都召集到床前,把自己的后事進行了安排,并囑咐喪事一切從簡,老兒子就托付給大哥大嫂了,交給他倆放心。說完老太太摘下自己戴了幾十年的結(jié)婚戒指,鄭重地交給了張玉新。“媽,你放心吧,只要有我一口吃的,我決不會虧待老兄弟的。”“把他交給你我放心”,就是這一份囑托,一份承諾,張玉新用自己的良心和善行默默地堅守著。

2003年張玉新剛搬家到回龍觀天龍苑社區(qū)不久的一天,家人一眼沒照看到,轉(zhuǎn)身的功夫,蘭榮利就不見了。大哥大嫂前后樓跑著找,就是不見人影,通過打聽小區(qū)南門口的一些人,說看見他上了一輛摩的走了,具體上哪兒,誰都說不清。全家都急瘋了,老兄弟語言表達不清楚,又不認識路,這可咋辦?情況緊急,全家出動,張玉新的娘家人也來幫忙,買了8個手電筒,30多人連夜打車尋找附近的水塘、草叢、莊稼地,能找的地方都找了,就是不見人影。后來大家伙又到處張貼尋人啟事,在電視臺、報紙上都發(fā)了尋人啟事,能想到的都做到了。

在蘭榮利走丟的日子里,大嫂張玉新每天以淚洗面,覺得自己沒有照看好老兄弟。18天后,經(jīng)過多方幫助、打探,在通州徐辛莊救助站找到了蘭榮利并接回了家。打那以后,張玉新再也不讓老兄弟離開他們的視線,每天還不厭其煩地領著老兄弟在小區(qū)內(nèi)規(guī)定的路線重復地走著以強化加深蘭榮利的記憶。張玉新還跟周圍的鄰居、商戶打好招呼,幫著多留意些她家小叔子。

別看張玉新是北京人,但只在小學時去過一趟頤和園,自從嫁進蘭家,就幾乎沒再出門逛過景點,就連小區(qū)外的公園她都很少去轉(zhuǎn)。一年365天,張玉新都圍著這個家轉(zhuǎn),轉(zhuǎn)眼就是43年。每當鄰居與張玉新聊天時,都感嘆張玉新這一輩子走過來真是不容易,從前照顧著公婆,現(xiàn)在還要照顧像孩子一樣的小叔子。張玉新卻說:“這沒什么,都是應該做的,我們是一家人啊。”

在張玉新老兩口的影響下,家里孩子都非常懂禮貌、尊重老人。兩個兒媳非常孝順;兒子和兒媳都親切地把老叔稱“老爹”。每天吃飯一大家八口人都回到老家來吃飯,“老爹”不上桌誰也不動筷。張玉新說她喜歡大家庭的日子,更習慣了身邊有這個老兄弟,她與他誰都離不開誰。小叔子他不會說話,但知道誰對他好,有好吃的第一個想著大嫂。他總喜歡挽著大嫂的胳膊,有時喃喃自語嘟嘟囔囔說些誰也聽不懂的話,可有時能清晰的發(fā)出“媽、媽”的聲音來。每當聽到小叔子喊大嫂“媽”時,都會逗得全家人開心大笑。

多年的操勞,高血壓、腰腿痛這些毛病也找上了已經(jīng)63歲的張玉新,她從不跟老伴抱怨,盡心照顧這個家,照顧智障小叔子43年,付出了15700多個日日夜夜,在她的影響帶動下,兒子、媳婦們都紛紛表示,“媽媽,等您以后干不動了,照顧“老爹”的事還有我們哪!”小孫女也說“還有我哪”!

張玉新善良勤儉、崇德向善,用最質(zhì)樸的母愛,傳承著中華民族孝老愛親的美德,為了一份承諾,她默默地堅守了43年,雖然從外表上看,她要比同齡人略顯蒼老,但在我們回龍觀人的心中,她永遠都是“觀里好人——最美大嫂”。

當前位置:首頁 > 7月
【孝老愛親】張玉新:好嫂子43年悉心照顧智障小叔子
首都文明網(wǎng) 2016-08-01

張玉新,女,1952年6月出生,北京市昌平區(qū)回龍觀鎮(zhèn)天龍苑社區(qū)居民。

在天龍苑細心的居民每天都能看到一個個子不高,步履略顯蹣跚,面部沒有表情,膚色微黑的男子,他每天沿著固定的路線重復遛彎,細心的人只要看他一眼,便知道他是個智障人士。他衣著干凈整潔,不僅從不惹事,還常常幫助社區(qū)內(nèi)兩個小超市干些搬貨物、倒垃圾等簡單的工作。熱心的居民每每見到他,都會跟他打聲招呼,看到他離開小區(qū),也會及時把他帶回家。

他的名字叫蘭榮利,今年55歲,蘭榮利比大哥蘭榮續(xù)小12歲,天生智力殘疾,不會說話,直到8歲才會走路。他的父母均已過世,照料他的是經(jīng)常被他喚作“媽媽”的大嫂張玉新。

自從張玉新嫁到蘭家,小叔子讓張玉新很心疼,對他照顧得無微不至。作為嫂子,不僅要操持家務,伺候公婆,還要照顧這個有病的小叔子。常常是這邊剛伺候公婆吃完飯,那邊小叔子就把飯菜弄得滿身都是,張玉新沒抱怨過,趕緊給小叔子換洗。小叔子不會用筷子,張玉新就用勺子喂他飯;小叔子愛吃稀的,張玉新就每頓給他單做;還要時常幫他洗澡,給他理發(fā)……整整43年,上萬個日日夜夜。

張玉新和蘭榮續(xù)夫婦帶著小叔子蘭榮利和兒子住在一起,考慮到小叔子腿腳不方便,當初買房子的時候,張玉新特意選了一樓。為了避免小叔子夜里上廁所摔倒,大嫂還特意安排一間沒有臺階朝陽的房間給他住。屋內(nèi)一切物品擺放都為了小叔子的安全著想,以免發(fā)生意外。被子、床、枕巾都洗得干凈透亮,床鋪整潔平整,沒有異味。每天都能看到張玉新為小叔子晾曬洗的衣服和鞋襪。當鄰居夸獎張玉新把小叔子照顧得既健康又干凈時,她都會笑著說:“老弟本來就傻,如果穿戴又臟又破,怕別人欺負,再說人家也會笑話我和他大哥呀。”老兩口住在北邊靠近門口的房間,笑說“這是我們家的傳達室,小叔子回來一敲門就能聽見”。

蘭榮利自打出生就被確診為患有智障,父母和兄弟姐妹給了他很多的關愛。一直與公婆生活在一起的大兒媳,一邊悉心照料著婆婆和小叔子,一邊還要挑起這一大家子的生活起居。年邁的婆婆最疼小兒子,生怕自己過世后沒人管他。自從張玉新過了門,婆婆就一直考驗她,甚至故意制造事端,看她會不會欺負小叔子。小叔子有老母親慣著,不高興了就發(fā)脾氣。一次,張玉新在家打掃衛(wèi)生,小叔子突然和她爭起拖把。婆婆走過來就罵張玉新:“連你也欺負他傻!”張玉新沒有爭辯,她知道婆婆是不放心。公公婆婆相繼去世,張玉新沒讓老人失望,盡心盡力地照顧小叔子。

婆婆牙口不好她就變著法的做,一日三餐從不重樣,做得有滋有味地端到老太太床前。常常是這頭剛忙完老太太的飯食,那頭生活不能自理的小叔子把飯菜灑了一身,張玉新從不嫌臟地給洗,再幫小叔子換上一身干凈的衣服。每當老太太不好意思地說自己給媳婦添亂時,張玉新總是笑著說:“媽,您老這一輩子把5個孩子養(yǎng)大成人,也不容易,我照顧您老是應該的,再說老弟他不懂事,我會把他當成自己的孩子一樣照顧的。”

2005年,婆婆已經(jīng)84歲了,身體每況愈下,不論是在醫(yī)院還是在家里,張玉新都寸步不離地日夜陪護,婆媳間的感情愈發(fā)讓老太太難以割舍,說這輩子總覺得沒處夠。臨終前老太太把兒女們都召集到床前,把自己的后事進行了安排,并囑咐喪事一切從簡,老兒子就托付給大哥大嫂了,交給他倆放心。說完老太太摘下自己戴了幾十年的結(jié)婚戒指,鄭重地交給了張玉新。“媽,你放心吧,只要有我一口吃的,我決不會虧待老兄弟的。”“把他交給你我放心”,就是這一份囑托,一份承諾,張玉新用自己的良心和善行默默地堅守著。

2003年張玉新剛搬家到回龍觀天龍苑社區(qū)不久的一天,家人一眼沒照看到,轉(zhuǎn)身的功夫,蘭榮利就不見了。大哥大嫂前后樓跑著找,就是不見人影,通過打聽小區(qū)南門口的一些人,說看見他上了一輛摩的走了,具體上哪兒,誰都說不清。全家都急瘋了,老兄弟語言表達不清楚,又不認識路,這可咋辦?情況緊急,全家出動,張玉新的娘家人也來幫忙,買了8個手電筒,30多人連夜打車尋找附近的水塘、草叢、莊稼地,能找的地方都找了,就是不見人影。后來大家伙又到處張貼尋人啟事,在電視臺、報紙上都發(fā)了尋人啟事,能想到的都做到了。

在蘭榮利走丟的日子里,大嫂張玉新每天以淚洗面,覺得自己沒有照看好老兄弟。18天后,經(jīng)過多方幫助、打探,在通州徐辛莊救助站找到了蘭榮利并接回了家。打那以后,張玉新再也不讓老兄弟離開他們的視線,每天還不厭其煩地領著老兄弟在小區(qū)內(nèi)規(guī)定的路線重復地走著以強化加深蘭榮利的記憶。張玉新還跟周圍的鄰居、商戶打好招呼,幫著多留意些她家小叔子。

別看張玉新是北京人,但只在小學時去過一趟頤和園,自從嫁進蘭家,就幾乎沒再出門逛過景點,就連小區(qū)外的公園她都很少去轉(zhuǎn)。一年365天,張玉新都圍著這個家轉(zhuǎn),轉(zhuǎn)眼就是43年。每當鄰居與張玉新聊天時,都感嘆張玉新這一輩子走過來真是不容易,從前照顧著公婆,現(xiàn)在還要照顧像孩子一樣的小叔子。張玉新卻說:“這沒什么,都是應該做的,我們是一家人啊。”

在張玉新老兩口的影響下,家里孩子都非常懂禮貌、尊重老人。兩個兒媳非常孝順;兒子和兒媳都親切地把老叔稱“老爹”。每天吃飯一大家八口人都回到老家來吃飯,“老爹”不上桌誰也不動筷。張玉新說她喜歡大家庭的日子,更習慣了身邊有這個老兄弟,她與他誰都離不開誰。小叔子他不會說話,但知道誰對他好,有好吃的第一個想著大嫂。他總喜歡挽著大嫂的胳膊,有時喃喃自語嘟嘟囔囔說些誰也聽不懂的話,可有時能清晰的發(fā)出“媽、媽”的聲音來。每當聽到小叔子喊大嫂“媽”時,都會逗得全家人開心大笑。

多年的操勞,高血壓、腰腿痛這些毛病也找上了已經(jīng)63歲的張玉新,她從不跟老伴抱怨,盡心照顧這個家,照顧智障小叔子43年,付出了15700多個日日夜夜,在她的影響帶動下,兒子、媳婦們都紛紛表示,“媽媽,等您以后干不動了,照顧“老爹”的事還有我們哪!”小孫女也說“還有我哪”!

張玉新善良勤儉、崇德向善,用最質(zhì)樸的母愛,傳承著中華民族孝老愛親的美德,為了一份承諾,她默默地堅守了43年,雖然從外表上看,她要比同齡人略顯蒼老,但在我們回龍觀人的心中,她永遠都是“觀里好人——最美大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