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北京榜樣 >  往屆回顧 >  2018年 >  10月 >  第二周榜單
[敬業(yè)奉獻]王彰貴:創(chuàng)造海洋環(huán)境預報“零失誤”奇跡
首都文明網(wǎng) 2018-10-08

王彰貴

  一、人物介紹

即將通車的港珠澳跨海大橋猶如一道美麗的彩虹,連接著內地和香港、澳門。在這項了不起的世紀工程背后,有一位海洋追夢人,他帶領一個團隊,每天為大橋的建設觀風測雨,用精準的海洋環(huán)境預報保障施工建設,開創(chuàng)了我國重大海上工程建設預報保障先河。他就是國家海洋環(huán)境預報中心總工程師王彰貴同志。他帶領著團隊為超越0.1米的預報誤差值進行了技術攻關,建立了無縫隙預報技術及預報推演技術,解決了施工窗口臨界誤差的問題,創(chuàng)造了32根管節(jié)和最終接頭施工安裝的預報保障“零失誤”的奇跡。王彰貴作為港珠澳大橋建設海洋環(huán)境預報總指揮,先后組織預報中心94人參與和投入港珠澳大橋預報服務保障工作,約占預報中心職工總數(shù)的1/3。

二、主要事跡

創(chuàng)造海洋環(huán)境預報“零失誤”奇跡

說到猶如一道美麗彩虹的港珠澳大橋,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不過,大家或許并不知道,在這項了不起的世紀工程背后,還有這么一個人,每天為大橋的建設觀風測海,用精準的海洋環(huán)境預報保障施工建設,開創(chuàng)了我國重大海上隧道工程建設預報保障先河。他就是帶領國家海洋環(huán)境預報中心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預報保障團隊的總工程師王彰貴。

完成大橋“技術極限”,需要找到“懂天”的人

港珠澳大橋連接著珠海和香港、澳門三地。而整個工程中最具挑戰(zhàn)性的就是雙向6車道的沉管隧道工程,國外專家評價其為“破世界紀錄的工程,工程難度直逼技術極限”。其中,沉管浮運和安裝是島隧工程的核心環(huán)節(jié),對所在海域的天氣、海浪、海流有苛刻的要求。

從2013年5月首節(jié)(E1)沉管浮運安裝開始,作為國家海洋環(huán)境預報中心總工程師,王彰貴就承擔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沉管浮運安裝保障工作,為施工作業(yè)提供準確化、精細化的海洋環(huán)境保障服務。

王彰貴日常工作照

開會研究(左二)

針對施工中的突發(fā)情況,王彰貴和他的團隊相繼研發(fā)了海上重大工程施工環(huán)境保障管理系統(tǒng)、深基槽沉管對接保障系統(tǒng)以及異常波預警系統(tǒng),這些新技術和新方法的及時應用,為港珠澳大橋沉管隧道安裝任務的完成提供了有力保障。衛(wèi)星發(fā)射需要天氣“窗口”,沉管浮運安裝同樣也需要海洋環(huán)境“窗口”。一個8萬噸龐然大物要在大海中浮運10多公里,并在海底40多米的指定位置進行厘米級對接,將會受到千變萬化的風、浪、流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因此就要選擇一個風平浪靜、海流舒緩的時間段,這就是“窗口期”,而王彰貴和他的團隊的任務就是要給每一節(jié)沉管專門訂制一段浮運、安裝的精準作業(yè)時間。

填補研究空白,摸清珠江口深槽流速規(guī)律

早在2011年,國家海洋環(huán)境預報中心就為島隧工程成立專項組,在北京設有一個研究工作組,在珠海島隧工程總部營地設立一個現(xiàn)場工作組。針對整個施工范圍內的氣象、波浪、海流、異常波進行觀測與分析。專項組一方面通過詳細的觀測積累基礎數(shù)據(jù),另一方面通過建立綜合預報模型來實現(xiàn)精確預報。

王彰貴指導同事安裝指揮船

王彰貴參加單位會議活動

隨著沉管安裝水深超過40米,最大槽深超過30米,中國交通建設集團需要挑戰(zhàn)深水深槽沉管施工的世界級難度,亟需清楚沉管對接時海底流場分布和沉管運動姿態(tài)情況。“海底深槽的微尺度海流研究,國內外均屬空白。”王彰貴表示。

“為了深入研究深水深槽對沉管姿態(tài)的運動規(guī)律,我們在北京總部用大型計算機對深基槽海流三維結構進行數(shù)值模擬,同時開展高密度海流觀測,以檢驗、調整數(shù)值預測模型,從而提高預報精度。我們分析一年多以來的觀測數(shù)據(jù),終于找到了珠江口深槽流速的新規(guī)律。”王彰貴說。

攻克技術難題,創(chuàng)造零誤差預報保障奇跡

“對一般預報而言,準確率達到80%屬于正常。但對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來說,1%的誤差將導致沉管作業(yè)的失敗,后果不堪設想。因此我們的預報保障必須要做到百分之百的成功。”王彰貴說。對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的施工來說,水流流速每秒增加0.2米都是關乎成敗的臨界點。超越0.2米的預報誤差值是王彰貴和他的團隊必須要攻克的技術難題,為此,王彰貴的團隊專門成立了保障組,每次預報前進行會商、推演,校驗預報量值與真實值之間的差異,最終解決了0.2米臨界值誤差的問題,創(chuàng)造了4年零誤差的預報保障奇跡。

帶傷披甲上陣,60歲高齡成為眾人楷模

施工期間,王彰貴已年近60歲,這在工程建設領域來說已是高齡,但王彰貴似乎并沒受此影響。他的同事說,每次上船,幾十個小時下來,很多年輕人都困倦得不行,但王總工永遠是精神抖擻。跟過船的人都知道,在船上作業(yè)是件極辛苦的事,安裝船上空間少、人員多,沒有睡覺和休息的地方,累了只能在椅子上坐著或者站起來活動。幾十個小時耗下來,哪怕是身強體壯的年輕人也受不了。而王總工幾乎每次都跟船,永遠守在最艱苦、最困難、壓力最大的地方,每次施工30多個小時,兩天一夜他基本不睡覺,全程盯著大屏幕,高度緊張。他的團隊助理研究員尹朝暉說:“他只是全身心在想,我能為工程解決什么海洋環(huán)境的問題,不要因為這個影響工程。”而誰能想到王彰貴同志是一名患有風濕的病人。“有他在,我們都很拼。”汪雷是王彰貴的學生,在他眼里,老師是團隊的精神領袖。“這么長的戰(zhàn)線,有時候我們也會懈怠,但是看到王老師這么大年紀在船上都不松懈,自己就更不能松懈了。”汪雷說,這是精神的感召,非任何專業(yè)技術能比。我想最能表達出對王彰貴同志肯定的莫過于島隧工程項目部總工程師林鳴了,他多次對王彰貴說:“你在船上,我就踏實。”簡單的一句話,卻充分表達了王總工對待工作的認真與努力,更是對他在技術能力方面的信任與認可。王彰貴無愧于我們當代愛崗敬業(yè)的楷模,更是值得我們青年人學習的榜樣。

與團隊在碼頭合影留念

港珠澳大橋投入使用后,王彰貴與大橋合影

當前位置: 首頁 >  北京榜樣 >  往屆回顧 >  2018年 >  10月 >  第二周榜單
[敬業(yè)奉獻]王彰貴:創(chuàng)造海洋環(huán)境預報“零失誤”奇跡
首都文明網(wǎng) 2018-10-08

王彰貴

  一、人物介紹

即將通車的港珠澳跨海大橋猶如一道美麗的彩虹,連接著內地和香港、澳門。在這項了不起的世紀工程背后,有一位海洋追夢人,他帶領一個團隊,每天為大橋的建設觀風測雨,用精準的海洋環(huán)境預報保障施工建設,開創(chuàng)了我國重大海上工程建設預報保障先河。他就是國家海洋環(huán)境預報中心總工程師王彰貴同志。他帶領著團隊為超越0.1米的預報誤差值進行了技術攻關,建立了無縫隙預報技術及預報推演技術,解決了施工窗口臨界誤差的問題,創(chuàng)造了32根管節(jié)和最終接頭施工安裝的預報保障“零失誤”的奇跡。王彰貴作為港珠澳大橋建設海洋環(huán)境預報總指揮,先后組織預報中心94人參與和投入港珠澳大橋預報服務保障工作,約占預報中心職工總數(shù)的1/3。

二、主要事跡

創(chuàng)造海洋環(huán)境預報“零失誤”奇跡

說到猶如一道美麗彩虹的港珠澳大橋,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不過,大家或許并不知道,在這項了不起的世紀工程背后,還有這么一個人,每天為大橋的建設觀風測海,用精準的海洋環(huán)境預報保障施工建設,開創(chuàng)了我國重大海上隧道工程建設預報保障先河。他就是帶領國家海洋環(huán)境預報中心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預報保障團隊的總工程師王彰貴。

完成大橋“技術極限”,需要找到“懂天”的人

港珠澳大橋連接著珠海和香港、澳門三地。而整個工程中最具挑戰(zhàn)性的就是雙向6車道的沉管隧道工程,國外專家評價其為“破世界紀錄的工程,工程難度直逼技術極限”。其中,沉管浮運和安裝是島隧工程的核心環(huán)節(jié),對所在海域的天氣、海浪、海流有苛刻的要求。

從2013年5月首節(jié)(E1)沉管浮運安裝開始,作為國家海洋環(huán)境預報中心總工程師,王彰貴就承擔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沉管浮運安裝保障工作,為施工作業(yè)提供準確化、精細化的海洋環(huán)境保障服務。

王彰貴日常工作照

開會研究(左二)

針對施工中的突發(fā)情況,王彰貴和他的團隊相繼研發(fā)了海上重大工程施工環(huán)境保障管理系統(tǒng)、深基槽沉管對接保障系統(tǒng)以及異常波預警系統(tǒng),這些新技術和新方法的及時應用,為港珠澳大橋沉管隧道安裝任務的完成提供了有力保障。衛(wèi)星發(fā)射需要天氣“窗口”,沉管浮運安裝同樣也需要海洋環(huán)境“窗口”。一個8萬噸龐然大物要在大海中浮運10多公里,并在海底40多米的指定位置進行厘米級對接,將會受到千變萬化的風、浪、流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因此就要選擇一個風平浪靜、海流舒緩的時間段,這就是“窗口期”,而王彰貴和他的團隊的任務就是要給每一節(jié)沉管專門訂制一段浮運、安裝的精準作業(yè)時間。

填補研究空白,摸清珠江口深槽流速規(guī)律

早在2011年,國家海洋環(huán)境預報中心就為島隧工程成立專項組,在北京設有一個研究工作組,在珠海島隧工程總部營地設立一個現(xiàn)場工作組。針對整個施工范圍內的氣象、波浪、海流、異常波進行觀測與分析。專項組一方面通過詳細的觀測積累基礎數(shù)據(jù),另一方面通過建立綜合預報模型來實現(xiàn)精確預報。

王彰貴指導同事安裝指揮船

王彰貴參加單位會議活動

隨著沉管安裝水深超過40米,最大槽深超過30米,中國交通建設集團需要挑戰(zhàn)深水深槽沉管施工的世界級難度,亟需清楚沉管對接時海底流場分布和沉管運動姿態(tài)情況。“海底深槽的微尺度海流研究,國內外均屬空白。”王彰貴表示。

“為了深入研究深水深槽對沉管姿態(tài)的運動規(guī)律,我們在北京總部用大型計算機對深基槽海流三維結構進行數(shù)值模擬,同時開展高密度海流觀測,以檢驗、調整數(shù)值預測模型,從而提高預報精度。我們分析一年多以來的觀測數(shù)據(jù),終于找到了珠江口深槽流速的新規(guī)律。”王彰貴說。

攻克技術難題,創(chuàng)造零誤差預報保障奇跡

“對一般預報而言,準確率達到80%屬于正常。但對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來說,1%的誤差將導致沉管作業(yè)的失敗,后果不堪設想。因此我們的預報保障必須要做到百分之百的成功。”王彰貴說。對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的施工來說,水流流速每秒增加0.2米都是關乎成敗的臨界點。超越0.2米的預報誤差值是王彰貴和他的團隊必須要攻克的技術難題,為此,王彰貴的團隊專門成立了保障組,每次預報前進行會商、推演,校驗預報量值與真實值之間的差異,最終解決了0.2米臨界值誤差的問題,創(chuàng)造了4年零誤差的預報保障奇跡。

帶傷披甲上陣,60歲高齡成為眾人楷模

施工期間,王彰貴已年近60歲,這在工程建設領域來說已是高齡,但王彰貴似乎并沒受此影響。他的同事說,每次上船,幾十個小時下來,很多年輕人都困倦得不行,但王總工永遠是精神抖擻。跟過船的人都知道,在船上作業(yè)是件極辛苦的事,安裝船上空間少、人員多,沒有睡覺和休息的地方,累了只能在椅子上坐著或者站起來活動。幾十個小時耗下來,哪怕是身強體壯的年輕人也受不了。而王總工幾乎每次都跟船,永遠守在最艱苦、最困難、壓力最大的地方,每次施工30多個小時,兩天一夜他基本不睡覺,全程盯著大屏幕,高度緊張。他的團隊助理研究員尹朝暉說:“他只是全身心在想,我能為工程解決什么海洋環(huán)境的問題,不要因為這個影響工程。”而誰能想到王彰貴同志是一名患有風濕的病人。“有他在,我們都很拼。”汪雷是王彰貴的學生,在他眼里,老師是團隊的精神領袖。“這么長的戰(zhàn)線,有時候我們也會懈怠,但是看到王老師這么大年紀在船上都不松懈,自己就更不能松懈了。”汪雷說,這是精神的感召,非任何專業(yè)技術能比。我想最能表達出對王彰貴同志肯定的莫過于島隧工程項目部總工程師林鳴了,他多次對王彰貴說:“你在船上,我就踏實。”簡單的一句話,卻充分表達了王總工對待工作的認真與努力,更是對他在技術能力方面的信任與認可。王彰貴無愧于我們當代愛崗敬業(yè)的楷模,更是值得我們青年人學習的榜樣。

與團隊在碼頭合影留念

港珠澳大橋投入使用后,王彰貴與大橋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