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北京榜樣 >  往屆回顧 >  2018年 >  5月 >  第四周榜單
[自強不息]北京山水民樂藝術團:殘疾青年奏國樂砥礪前行
首都文明網 2018-05-21

一、人物介紹

在北京有這樣一支樂團,他們沒有華麗的演出服,沒有精美的演奏樂器,也沒有資金聘請專業(yè)的指導老師……可即便如此,他們當中卻有人獲得吉尼斯世界紀錄稱號,有殘奧會開幕式的表演者,他們登上過國家大劇院的舞臺,曾被9個國家大使館邀請演出,2016年受巴基斯坦外交部邀請赴伊斯蘭堡和拉合爾參加巴中建交65周年慶典活動……這個樂團叫北京山水民樂藝術團,是一支民族器樂兼顧聲樂的專職樂團。他們生活在京郊的一個小院里,在這總是傳出陣陣美妙的樂聲。他們傳國樂、奮勵志,相互攜手走遍大江南北,投身公益演出,傳遞正能量。這群80后、90后的孩子們用干凈、透明、單純的心靈詮釋著對音樂的摯愛,同時感動了身邊無數的人……

二、主要事跡

殘疾青年奏國樂砥礪前行 

在北京有這樣一支樂團,他們沒有華麗的演出服,沒有精美的演奏樂器,也沒有資金聘請專業(yè)的指導老師……可即便如此,他們當中卻有人獲得吉尼斯世界紀錄稱號,有殘奧會開幕式的表演者,他們登上過國家大劇院的舞臺,曾被9個國家大使館邀請演出……

就在不久前,樂團又實現了一個多年的夢想,他們在京東小巨蛋舉行了一場專場音樂會,活動現場他們用真摯純凈的音樂感染并感動了在場的每一位觀眾。“如果沒有親眼所見,很難想象,演繹出這樣美妙樂曲的竟是一群殘疾人。”

北京山水民樂藝術團

北京山水民樂藝術團

這個樂團叫北京山水民樂藝術團,是一支民族器樂兼顧聲樂的專職樂團。他們生活在京郊的一個小院里,在這總是傳出陣陣美妙的樂聲。這群80后、90后的孩子們用他們干凈、透明、單純的心靈詮釋著對音樂的摯愛,同時感動了身邊無數的人……

我們來到了北京山水民樂藝術團,探訪這些“折翼天使”背后的故事。

因命運而相遇

經過兩個多小時的車程,我們來到了坐落于北京西北角近六環(huán)的一個小院,這里便是北京山水民樂藝術團的根據地,15名成員就在這個小院里組成了他們的“家”。

走下車才發(fā)現,這里美其名曰“訓練基地”,實則是北京遠郊的一處廢棄工廠,如今“變廢為寶”,經過簡單粉刷,成為藝術團成員們訓練和生活的地方。“我們喜歡叫這里為‘家’,”劉繼東笑呵呵地說:“雖然很簡陋,但對于我們這群懷揣著音樂夢想的‘北漂’來說,能夠遮風擋雨的地方就是家。”

劉繼東,一名80后的山東小伙兒,是這個團里的執(zhí)行團長,北京山水民樂藝術團的“靈魂人物”之一。 我們見到劉繼東時,他的小腿上還綁著支架,雖然腿腳不太方便,但他還是急趕幾步迎上來與我們打招呼。

“剛剛做完手術,目前還在恢復中。”劉繼東告訴我們,在他9個月大的時候因為高燒導致了小兒麻痹癥后遺癥,通過手術可以讓他的腳矯正一些。

高中時期,一次偶然劉繼東接觸到了聲樂,感受到了音樂的魅力,他覺得音樂仿佛一把開啟心靈快樂之源的鑰匙,讓他對生活重新燃起了希望。最終,他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入了湖北理工大學音樂系。

2006年大學畢業(yè)后,劉繼東幸運地被北京科技職業(yè)學院特教學院錄用,成為了一名聲樂老師。班里30多個來自全國各地的聲器樂特長生情況也大都跟他一樣是殘疾人。

“我自己就是殘疾人,我非常清楚一個殘疾孩子能夠堅持多年學習樂器有多難,他們往往需要比常人付出百倍的努力。”特殊的經歷使得劉繼東對這幫孩子格外疼惜。

“由于一些特殊的原因,才有這么一批有藝術特長的殘疾孩子,這是幾十年一遇的事。也正是因為我們的特殊性才讓我們走到了一起,這是一種難得的緣分……”在他看來,他們在校期間的學習只是一個過程,今后如何將這份音樂的執(zhí)著和堅守持續(xù)下去才是最重要的。

而之后的事實證明,劉繼東的擔憂不無道理。2008年,他所帶的學生畢業(yè)時,由于生計或各種原因,大部分都面臨改行的困境。“絕不能讓這批孩子就這么散了。”劉繼東說,“我不想看到孩子們這么多年在音樂道路上付出的努力白費了,不希望這群孩子放棄他們的夢想。”

就這樣,劉繼東與他的同事仲輝樂干了一件讓所有人都瞠目結舌的事情——他們毅然決然地放棄了在校執(zhí)教的“鐵飯碗”,辭職組建了殘疾人樂團。

“認識我的人都以為我瘋了,好好的老師不當,跑出去瞎折騰。親友們也都勸我三思后行,一方面是考慮當老師是一份好工作,另一方面是以后要面臨的困難無法預計,很有可能到最后‘賠了夫人又折兵’。”說到這兒,劉繼東笑了,卻流露出十分堅定的眼神,“時至今日,我從來沒有后悔過。”

現實有時候就是很殘酷,樂團成立后,沒有知名度,沒有演出,沒有資源……一個甚至連名字都沒有的殘疾人樂團,一個多月的時間就“坐吃山空”了,一時間他們有想過放棄。但是,為了最初的音樂夢想,劉繼東還是咬牙堅持了下來,但是迫于生計不得不帶領著團員南下浙江,來到一個景區(qū)駐點演出,勉強維持生活。

直到2011年底,樂團結識了兩位重要的伯樂:一位是中國人民大學陳冠教授,另一位是大河套(北京)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慕朋舉先生。“兩位‘貴人’就好似一座燈塔,”劉繼東感慨萬千,“眼看著我們這艘離夢想漸行漸遠的小船即將擱淺的時候,拉了我們一把。”在他們的幫助下,2012年樂團重返北京,重組了“北京山水民樂藝術團”。從那時起,才算是成立了正式的山水樂團。

“15位來自全國各地的年輕人在北京相聚并組建了國內唯一的殘疾人民族器樂和聲樂專職藝術團,這本身已經是個奇跡。希望藝術團的成員無論何時,都可以保持一份仁山智水的純粹來做音樂。”劉繼東說,“‘山水’的名字也因此而來。”

“我們是一支專業(yè)的民樂藝術團,”劉繼東再三向我們強調,“之所以這么說,就是不想人們把關注點都集中在我們的殘疾上。”

2015年12月份赴廣州星海音樂廳演出

2016年3月份參加黑龍江衛(wèi)視《開課啦》節(jié)目錄制

2012年正式成立藝術團到現在,已經是第5個年頭。歷經磨礪,藝術團還在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yè)水平。幾年來,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樂團也獲得了種種成功。他們曾在人民大會堂演出,受到過國家領導人接見;他們參加了2008年北京殘奧會的開幕式演出;有“反拉二胡第一人”、創(chuàng)造世界吉尼斯記錄的團員王釗,而其他幾乎每個團員都多次獲得過國家級和省市地方的演出金、銀獎。

2016年3月份赴巴基斯坦伊斯蘭堡演出

他們在第八屆全國殘疾人藝術匯演中獲得4項金獎、3項銀獎;即便在和正常人的比賽中,他們也毫不遜色,在北京市第二屆器樂大賽中,作為唯一的殘疾人參賽樂團,藝術團以總成績第一名進入決賽,最終斬獲金獎;2014年,他們還在中國和坦桑尼亞建交50周年晚會上登臺獻藝,獲得了“中國網事感動2014年度人物”;2016年應巴基斯坦政府及巴基斯坦新聞部的邀請在巴基斯坦國慶日及中巴建交65周年慶祝儀式上進行了精彩的音樂演出,錄制了浙江衛(wèi)視《中國夢想秀》,北京電視臺誰在說等多檔節(jié)目……

他們想告訴別人,他們不是靠憐憫,而是靠實力。

因夢想而前行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常人獲得這些殊榮都需要勤學苦練,何況是身體有缺陷的殘疾人。

在專業(yè)上,藝術團的成員努力克服著他們的殘疾,他們力求創(chuàng)造更多的奇跡。

2016年5月份山水樂團排練情景

一個由舊廠房改造而成的小院成了他們生活和排練的所有場所,在這相對狹窄的空間里,他們沒錢聘請優(yōu)秀的老師來指導,練習使用的也并不是昂貴的樂器,但是樂團每天都會安排兩次固定時間的集體排練:上午八點到十點自由練習;十點到十二點全體排練;午飯后休息一會兒,下午兩點到五點繼續(xù)合練。只有晚飯后是自由時間,但多數團員會選擇繼續(xù)練習,他們每人每天練習時間都超過8小時。

“殘疾人合練比健全人要難得多。”笛子演奏者仲輝樂說,“肢殘的還好一點,盲人看不到譜子,只能依靠記憶,明眼人要一遍遍幫盲人讀譜。”我們在身邊的時候,仲輝樂的妻子正在為他讀譜,“只要有空閑的時候,我們都在讀譜。”

同時,盲人也看不見指揮,要一遍遍排練來協(xié)調大家的快慢、強弱和具體節(jié)點。排練反反復復而進展緩慢,會令人急躁,“有的團員覺得自己笨,拖慢大家,其他人就盡量安慰、想辦法。健全人樂團可能多排練十分鐘就有人要求多付排練費,我們千百遍反復排練毫無怨言。”

2016年6月份在國家大劇院舉辦“悅來樂愛”專場音樂會

2017年12月份參加中國人民大學研究生新年聯歡演出

靠著社會資助和演出生存著,但他們對音樂的熱愛是不能用錢來衡量的。有人評價他們說,他們沒有錢可以,但是不能沒有音樂。每個團員在音樂上,都有自己的專長。

王釗患有先天性肌肉萎縮,左手以及手臂像嬰兒一樣短小,不能正常抓握,起初學習二胡的時候,因為他左手萎縮無法摁弦,并沒有老師敢收他為徒,“后來就想了一個辦法,把殘缺的手放進弓內,用皮筋套住。”王釗說,那就可以用右手摁弦,左手拉弓。

現在,王釗的二胡演奏絕不輸正常人,他成為世界吉尼斯紀錄反拉二胡第一人。這些年,他留下的汗水與淚水我們難以想象。

盲人楊外外是團里的二胡演員,也是王釗的室友,曾經獲得過第八屆全國殘疾人藝術匯演器樂金獎。他說在這個樂團里幾乎不會出現偷懶不練功的事,“我們有這個機會聚集在一起,做我們喜歡的事情,會更加珍惜,所以必須多加練習。”

“我在上網,‘看看’新聞。”在休息的時間,我發(fā)現楊外外竟然在電腦前敲擊鍵盤。

一個主機加上一個鍵盤,電腦是他除了二胡之外最鐘愛的東西,借助讀屏軟件,將本應在顯示器上展現的文字以模擬人聲的方式讀出來,讀屏軟件每秒讀出8-10字,這樣的速度正常人幾乎聽不清楚,可楊外外卻說因為用久了都很習慣,如果速度太慢會浪費時間。

這個一米七幾的大個兒的90后大男孩兒,跟普通男孩子一樣,閑暇時偶而也會玩上兩把游戲。楊外外說:“我一般是打不過別人的,不過還是有贏的可能。我可以憑聽聲音就判斷出對方的方位和招數。”在專業(yè)上,楊外外的認真和執(zhí)著卻絲毫不輸于他人。楊外外在藝術團里被公認“有悟性”,他和二胡情緒糾纏,高興、不高興了都想拉一會兒。

在這個樂團中,杜漫的殘疾程度最重,兒時嚴重的小兒麻痹癥,雙腿沒有力量和支撐,只有依靠肢具才能站起來。在她剛出生的時候只有脖子和頭部可以活動,經歷過無數次手術,現在能夠坐著演出,實屬不易。杜漫每次坐下起來,都要扳動自己的雙腿肢具,旁邊人都能聽到關節(jié)處發(fā)出的咔咔聲。

漫漫是個愛漂亮的女孩,明亮的眼睛特別吸引人,她對音樂更是有難得的執(zhí)著和堅持。女孩子都愛美,盡管嚴重的小兒麻痹癥導致她的雙腿已經萎縮,但她仍然喜歡穿裙子。“你看我這么笑行嗎?”我和她拍照的時候,漫漫有些羞澀,她希望我們把她拍得漂亮些,“讓媽媽看看我最近是不是更漂亮了。”她把快樂歸功于12歲開始拿起的二胡,“音樂是情緒的釋放,釋放了,心就干凈了”。

“音樂對我來說已經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慢慢和音樂有了感情。”杜漫告訴我們,這份感情是無法割舍的。

“我們不是不會,只是不便而已。”劉繼東說,“我們是一支專業(yè)的樂團,并不希望人們過多關注在我們的殘疾上。我們其實也像普通人一樣,過著正常人的生活。”

因音樂而凝聚

這些年來,樂團里除了親如一家人的感情,還成就了四對姻緣,仲輝樂和陳孟靜就是其中的代表。仲輝樂在樂隊里吹笛子,同時也擔任團里的業(yè)務副團長。

因為患有先天性白內障,仲輝樂只能在三四米內看到目標物的大致輪廓,他每次看樂譜都把臉貼到紙上瞅,笑稱自己是在吃譜子。妻子陳孟靜是大提琴手,因為從小患有小兒麻痹癥,需要借助拐杖才能走動。在樂團里相識相知之后,他們結合在一起,并有了一個健康的兒子。“這是個意外,也是個奇跡。”仲輝樂說。

“孩子出生的時候,全團的人都到醫(yī)院了。”陳孟靜告訴記者,這是團里的第一個“團二代”,是在許多人的關愛與照顧中降臨的,她給孩子起名兒叫“多多”。生活在這樣一個大家庭中,讓她非常有安全感和幸福感。

現在,團里已經成就了三對夫妻,新來的團員也會迅速感受到大家庭的溫暖。

我們還注意到,在樂團里,即使是盲人演員也能行走自如,他們對這個小院子實在太熟悉了。

“可以說,你是我的眼,我是你的腿。”盲人演員張志濤告訴我們,“平時外出都是由肢體殘疾的帶路,我們負責提一些重物,這樣形成配合,這樣就和正常人沒有什么區(qū)別了。”

中午12點,團員們經過一上午的訓練之后,來到他們的“餐廳”,這里也是他們的集體演奏室,志愿者李敏和齊叔已經早早為他們準備好了午餐,視力好的幫盲人演員盛好飯菜,他們圍坐一桌,更像是一家人。

“齊叔每天早上五點鐘便起床開始做飯,一小時后李敏起床,幫忙做飯、打掃衛(wèi)生以及為盲人團員沖馬桶。而晚上,他們經常忙到凌晨一兩點,夫妻倆為“孩子們”洗衣服、過生日、為“女兒們”梳頭,‘孩子們’心里會叫李敏為‘李媽媽’。正因為他們,所以我們有了信心。”劉繼東告訴我們。

下午2時許,團員們開始了網絡直播。“我們也在利用互聯網為大家演奏,有映客、花椒……”擔任主持人的劉繼東告訴記者,直播兩個月他們已經擁有近千粉絲了。

在直播的一小時時間里,記者近距離的感受了一場音樂盛會的心靈洗禮。

《枉凝眉》《敢問路在何方》《滾滾長江東逝水》……四大名著的曲目被這樣一群特殊的人群演奏得淋漓盡致,令人不得不屏氣凝神,靜靜感受生命的魅力。

“殘而不殘,不美而美”是山水樂團的口號,同樣也是他們的追求。

在這個樂團里,讓人感受到的不是他們身體上殘缺的特殊性,而是他們身上一股團結、堅韌、自信、陽光的魅力。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幸福,有他們共同堅持的音樂夢想,有他們每個人的小家庭、小夢想……

當前位置: 首頁 >  北京榜樣 >  往屆回顧 >  2018年 >  5月 >  第四周榜單
[自強不息]北京山水民樂藝術團:殘疾青年奏國樂砥礪前行
首都文明網 2018-05-21

一、人物介紹

在北京有這樣一支樂團,他們沒有華麗的演出服,沒有精美的演奏樂器,也沒有資金聘請專業(yè)的指導老師……可即便如此,他們當中卻有人獲得吉尼斯世界紀錄稱號,有殘奧會開幕式的表演者,他們登上過國家大劇院的舞臺,曾被9個國家大使館邀請演出,2016年受巴基斯坦外交部邀請赴伊斯蘭堡和拉合爾參加巴中建交65周年慶典活動……這個樂團叫北京山水民樂藝術團,是一支民族器樂兼顧聲樂的專職樂團。他們生活在京郊的一個小院里,在這總是傳出陣陣美妙的樂聲。他們傳國樂、奮勵志,相互攜手走遍大江南北,投身公益演出,傳遞正能量。這群80后、90后的孩子們用干凈、透明、單純的心靈詮釋著對音樂的摯愛,同時感動了身邊無數的人……

二、主要事跡

殘疾青年奏國樂砥礪前行 

在北京有這樣一支樂團,他們沒有華麗的演出服,沒有精美的演奏樂器,也沒有資金聘請專業(yè)的指導老師……可即便如此,他們當中卻有人獲得吉尼斯世界紀錄稱號,有殘奧會開幕式的表演者,他們登上過國家大劇院的舞臺,曾被9個國家大使館邀請演出……

就在不久前,樂團又實現了一個多年的夢想,他們在京東小巨蛋舉行了一場專場音樂會,活動現場他們用真摯純凈的音樂感染并感動了在場的每一位觀眾。“如果沒有親眼所見,很難想象,演繹出這樣美妙樂曲的竟是一群殘疾人。”

北京山水民樂藝術團

北京山水民樂藝術團

這個樂團叫北京山水民樂藝術團,是一支民族器樂兼顧聲樂的專職樂團。他們生活在京郊的一個小院里,在這總是傳出陣陣美妙的樂聲。這群80后、90后的孩子們用他們干凈、透明、單純的心靈詮釋著對音樂的摯愛,同時感動了身邊無數的人……

我們來到了北京山水民樂藝術團,探訪這些“折翼天使”背后的故事。

因命運而相遇

經過兩個多小時的車程,我們來到了坐落于北京西北角近六環(huán)的一個小院,這里便是北京山水民樂藝術團的根據地,15名成員就在這個小院里組成了他們的“家”。

走下車才發(fā)現,這里美其名曰“訓練基地”,實則是北京遠郊的一處廢棄工廠,如今“變廢為寶”,經過簡單粉刷,成為藝術團成員們訓練和生活的地方。“我們喜歡叫這里為‘家’,”劉繼東笑呵呵地說:“雖然很簡陋,但對于我們這群懷揣著音樂夢想的‘北漂’來說,能夠遮風擋雨的地方就是家。”

劉繼東,一名80后的山東小伙兒,是這個團里的執(zhí)行團長,北京山水民樂藝術團的“靈魂人物”之一。 我們見到劉繼東時,他的小腿上還綁著支架,雖然腿腳不太方便,但他還是急趕幾步迎上來與我們打招呼。

“剛剛做完手術,目前還在恢復中。”劉繼東告訴我們,在他9個月大的時候因為高燒導致了小兒麻痹癥后遺癥,通過手術可以讓他的腳矯正一些。

高中時期,一次偶然劉繼東接觸到了聲樂,感受到了音樂的魅力,他覺得音樂仿佛一把開啟心靈快樂之源的鑰匙,讓他對生活重新燃起了希望。最終,他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入了湖北理工大學音樂系。

2006年大學畢業(yè)后,劉繼東幸運地被北京科技職業(yè)學院特教學院錄用,成為了一名聲樂老師。班里30多個來自全國各地的聲器樂特長生情況也大都跟他一樣是殘疾人。

“我自己就是殘疾人,我非常清楚一個殘疾孩子能夠堅持多年學習樂器有多難,他們往往需要比常人付出百倍的努力。”特殊的經歷使得劉繼東對這幫孩子格外疼惜。

“由于一些特殊的原因,才有這么一批有藝術特長的殘疾孩子,這是幾十年一遇的事。也正是因為我們的特殊性才讓我們走到了一起,這是一種難得的緣分……”在他看來,他們在校期間的學習只是一個過程,今后如何將這份音樂的執(zhí)著和堅守持續(xù)下去才是最重要的。

而之后的事實證明,劉繼東的擔憂不無道理。2008年,他所帶的學生畢業(yè)時,由于生計或各種原因,大部分都面臨改行的困境。“絕不能讓這批孩子就這么散了。”劉繼東說,“我不想看到孩子們這么多年在音樂道路上付出的努力白費了,不希望這群孩子放棄他們的夢想。”

就這樣,劉繼東與他的同事仲輝樂干了一件讓所有人都瞠目結舌的事情——他們毅然決然地放棄了在校執(zhí)教的“鐵飯碗”,辭職組建了殘疾人樂團。

“認識我的人都以為我瘋了,好好的老師不當,跑出去瞎折騰。親友們也都勸我三思后行,一方面是考慮當老師是一份好工作,另一方面是以后要面臨的困難無法預計,很有可能到最后‘賠了夫人又折兵’。”說到這兒,劉繼東笑了,卻流露出十分堅定的眼神,“時至今日,我從來沒有后悔過。”

現實有時候就是很殘酷,樂團成立后,沒有知名度,沒有演出,沒有資源……一個甚至連名字都沒有的殘疾人樂團,一個多月的時間就“坐吃山空”了,一時間他們有想過放棄。但是,為了最初的音樂夢想,劉繼東還是咬牙堅持了下來,但是迫于生計不得不帶領著團員南下浙江,來到一個景區(qū)駐點演出,勉強維持生活。

直到2011年底,樂團結識了兩位重要的伯樂:一位是中國人民大學陳冠教授,另一位是大河套(北京)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慕朋舉先生。“兩位‘貴人’就好似一座燈塔,”劉繼東感慨萬千,“眼看著我們這艘離夢想漸行漸遠的小船即將擱淺的時候,拉了我們一把。”在他們的幫助下,2012年樂團重返北京,重組了“北京山水民樂藝術團”。從那時起,才算是成立了正式的山水樂團。

“15位來自全國各地的年輕人在北京相聚并組建了國內唯一的殘疾人民族器樂和聲樂專職藝術團,這本身已經是個奇跡。希望藝術團的成員無論何時,都可以保持一份仁山智水的純粹來做音樂。”劉繼東說,“‘山水’的名字也因此而來。”

“我們是一支專業(yè)的民樂藝術團,”劉繼東再三向我們強調,“之所以這么說,就是不想人們把關注點都集中在我們的殘疾上。”

2015年12月份赴廣州星海音樂廳演出

2016年3月份參加黑龍江衛(wèi)視《開課啦》節(jié)目錄制

2012年正式成立藝術團到現在,已經是第5個年頭。歷經磨礪,藝術團還在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yè)水平。幾年來,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樂團也獲得了種種成功。他們曾在人民大會堂演出,受到過國家領導人接見;他們參加了2008年北京殘奧會的開幕式演出;有“反拉二胡第一人”、創(chuàng)造世界吉尼斯記錄的團員王釗,而其他幾乎每個團員都多次獲得過國家級和省市地方的演出金、銀獎。

2016年3月份赴巴基斯坦伊斯蘭堡演出

他們在第八屆全國殘疾人藝術匯演中獲得4項金獎、3項銀獎;即便在和正常人的比賽中,他們也毫不遜色,在北京市第二屆器樂大賽中,作為唯一的殘疾人參賽樂團,藝術團以總成績第一名進入決賽,最終斬獲金獎;2014年,他們還在中國和坦桑尼亞建交50周年晚會上登臺獻藝,獲得了“中國網事感動2014年度人物”;2016年應巴基斯坦政府及巴基斯坦新聞部的邀請在巴基斯坦國慶日及中巴建交65周年慶祝儀式上進行了精彩的音樂演出,錄制了浙江衛(wèi)視《中國夢想秀》,北京電視臺誰在說等多檔節(jié)目……

他們想告訴別人,他們不是靠憐憫,而是靠實力。

因夢想而前行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常人獲得這些殊榮都需要勤學苦練,何況是身體有缺陷的殘疾人。

在專業(yè)上,藝術團的成員努力克服著他們的殘疾,他們力求創(chuàng)造更多的奇跡。

2016年5月份山水樂團排練情景

一個由舊廠房改造而成的小院成了他們生活和排練的所有場所,在這相對狹窄的空間里,他們沒錢聘請優(yōu)秀的老師來指導,練習使用的也并不是昂貴的樂器,但是樂團每天都會安排兩次固定時間的集體排練:上午八點到十點自由練習;十點到十二點全體排練;午飯后休息一會兒,下午兩點到五點繼續(xù)合練。只有晚飯后是自由時間,但多數團員會選擇繼續(xù)練習,他們每人每天練習時間都超過8小時。

“殘疾人合練比健全人要難得多。”笛子演奏者仲輝樂說,“肢殘的還好一點,盲人看不到譜子,只能依靠記憶,明眼人要一遍遍幫盲人讀譜。”我們在身邊的時候,仲輝樂的妻子正在為他讀譜,“只要有空閑的時候,我們都在讀譜。”

同時,盲人也看不見指揮,要一遍遍排練來協(xié)調大家的快慢、強弱和具體節(jié)點。排練反反復復而進展緩慢,會令人急躁,“有的團員覺得自己笨,拖慢大家,其他人就盡量安慰、想辦法。健全人樂團可能多排練十分鐘就有人要求多付排練費,我們千百遍反復排練毫無怨言。”

2016年6月份在國家大劇院舉辦“悅來樂愛”專場音樂會

2017年12月份參加中國人民大學研究生新年聯歡演出

靠著社會資助和演出生存著,但他們對音樂的熱愛是不能用錢來衡量的。有人評價他們說,他們沒有錢可以,但是不能沒有音樂。每個團員在音樂上,都有自己的專長。

王釗患有先天性肌肉萎縮,左手以及手臂像嬰兒一樣短小,不能正常抓握,起初學習二胡的時候,因為他左手萎縮無法摁弦,并沒有老師敢收他為徒,“后來就想了一個辦法,把殘缺的手放進弓內,用皮筋套住。”王釗說,那就可以用右手摁弦,左手拉弓。

現在,王釗的二胡演奏絕不輸正常人,他成為世界吉尼斯紀錄反拉二胡第一人。這些年,他留下的汗水與淚水我們難以想象。

盲人楊外外是團里的二胡演員,也是王釗的室友,曾經獲得過第八屆全國殘疾人藝術匯演器樂金獎。他說在這個樂團里幾乎不會出現偷懶不練功的事,“我們有這個機會聚集在一起,做我們喜歡的事情,會更加珍惜,所以必須多加練習。”

“我在上網,‘看看’新聞。”在休息的時間,我發(fā)現楊外外竟然在電腦前敲擊鍵盤。

一個主機加上一個鍵盤,電腦是他除了二胡之外最鐘愛的東西,借助讀屏軟件,將本應在顯示器上展現的文字以模擬人聲的方式讀出來,讀屏軟件每秒讀出8-10字,這樣的速度正常人幾乎聽不清楚,可楊外外卻說因為用久了都很習慣,如果速度太慢會浪費時間。

這個一米七幾的大個兒的90后大男孩兒,跟普通男孩子一樣,閑暇時偶而也會玩上兩把游戲。楊外外說:“我一般是打不過別人的,不過還是有贏的可能。我可以憑聽聲音就判斷出對方的方位和招數。”在專業(yè)上,楊外外的認真和執(zhí)著卻絲毫不輸于他人。楊外外在藝術團里被公認“有悟性”,他和二胡情緒糾纏,高興、不高興了都想拉一會兒。

在這個樂團中,杜漫的殘疾程度最重,兒時嚴重的小兒麻痹癥,雙腿沒有力量和支撐,只有依靠肢具才能站起來。在她剛出生的時候只有脖子和頭部可以活動,經歷過無數次手術,現在能夠坐著演出,實屬不易。杜漫每次坐下起來,都要扳動自己的雙腿肢具,旁邊人都能聽到關節(jié)處發(fā)出的咔咔聲。

漫漫是個愛漂亮的女孩,明亮的眼睛特別吸引人,她對音樂更是有難得的執(zhí)著和堅持。女孩子都愛美,盡管嚴重的小兒麻痹癥導致她的雙腿已經萎縮,但她仍然喜歡穿裙子。“你看我這么笑行嗎?”我和她拍照的時候,漫漫有些羞澀,她希望我們把她拍得漂亮些,“讓媽媽看看我最近是不是更漂亮了。”她把快樂歸功于12歲開始拿起的二胡,“音樂是情緒的釋放,釋放了,心就干凈了”。

“音樂對我來說已經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慢慢和音樂有了感情。”杜漫告訴我們,這份感情是無法割舍的。

“我們不是不會,只是不便而已。”劉繼東說,“我們是一支專業(yè)的樂團,并不希望人們過多關注在我們的殘疾上。我們其實也像普通人一樣,過著正常人的生活。”

因音樂而凝聚

這些年來,樂團里除了親如一家人的感情,還成就了四對姻緣,仲輝樂和陳孟靜就是其中的代表。仲輝樂在樂隊里吹笛子,同時也擔任團里的業(yè)務副團長。

因為患有先天性白內障,仲輝樂只能在三四米內看到目標物的大致輪廓,他每次看樂譜都把臉貼到紙上瞅,笑稱自己是在吃譜子。妻子陳孟靜是大提琴手,因為從小患有小兒麻痹癥,需要借助拐杖才能走動。在樂團里相識相知之后,他們結合在一起,并有了一個健康的兒子。“這是個意外,也是個奇跡。”仲輝樂說。

“孩子出生的時候,全團的人都到醫(yī)院了。”陳孟靜告訴記者,這是團里的第一個“團二代”,是在許多人的關愛與照顧中降臨的,她給孩子起名兒叫“多多”。生活在這樣一個大家庭中,讓她非常有安全感和幸福感。

現在,團里已經成就了三對夫妻,新來的團員也會迅速感受到大家庭的溫暖。

我們還注意到,在樂團里,即使是盲人演員也能行走自如,他們對這個小院子實在太熟悉了。

“可以說,你是我的眼,我是你的腿。”盲人演員張志濤告訴我們,“平時外出都是由肢體殘疾的帶路,我們負責提一些重物,這樣形成配合,這樣就和正常人沒有什么區(qū)別了。”

中午12點,團員們經過一上午的訓練之后,來到他們的“餐廳”,這里也是他們的集體演奏室,志愿者李敏和齊叔已經早早為他們準備好了午餐,視力好的幫盲人演員盛好飯菜,他們圍坐一桌,更像是一家人。

“齊叔每天早上五點鐘便起床開始做飯,一小時后李敏起床,幫忙做飯、打掃衛(wèi)生以及為盲人團員沖馬桶。而晚上,他們經常忙到凌晨一兩點,夫妻倆為“孩子們”洗衣服、過生日、為“女兒們”梳頭,‘孩子們’心里會叫李敏為‘李媽媽’。正因為他們,所以我們有了信心。”劉繼東告訴我們。

下午2時許,團員們開始了網絡直播。“我們也在利用互聯網為大家演奏,有映客、花椒……”擔任主持人的劉繼東告訴記者,直播兩個月他們已經擁有近千粉絲了。

在直播的一小時時間里,記者近距離的感受了一場音樂盛會的心靈洗禮。

《枉凝眉》《敢問路在何方》《滾滾長江東逝水》……四大名著的曲目被這樣一群特殊的人群演奏得淋漓盡致,令人不得不屏氣凝神,靜靜感受生命的魅力。

“殘而不殘,不美而美”是山水樂團的口號,同樣也是他們的追求。

在這個樂團里,讓人感受到的不是他們身體上殘缺的特殊性,而是他們身上一股團結、堅韌、自信、陽光的魅力。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幸福,有他們共同堅持的音樂夢想,有他們每個人的小家庭、小夢想……